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文本-文学-美学看《离骚》中的“三个世界”

关键词:三个世界,纯粹精神,狂狷,中和

  摘要

本文以《离骚》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文本、文学、美学三个层而的探讨,获得对《离骚》较为完整而统一的认识。这三个层面中,文本理解作文学研究的基础,文学理解作美学研究的基础;特别地,笔者从文学、更从美学的层面将《离骚》全诗概括、归纳为“国民政治的世界”、“香草美人的世界,和“纯粹精神的世界”,先后依次逐层提升。这样,本文即从有序而递进的三个层面深入阐释同样有序而递进的三个世界;在力求做到详细的作品解析与抽象的理论阐发相互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有关“楚辞学”及其“楚骚关学”的认知与见解,兹简述如下:   首先在文本层面,笔者进行了关键字句的解读,如“恐美人之迟暮”一句“美人”的所指,根据上下语境应关涉国家政治,故当指怀王或兼指怀王与诗人(即“两美”),尤以后说为佳。也进行了重点章节的分析,如“朝吾将济于白水兮”一章中“下女”的所指几,联系后文来看,当为楚国在野之贤士、可用之贤臣,或可足与为美政者而无论君、臣,尤以前说为佳。还必要地进行了各章语境的抽绎、全篇结构的划分等。 其次在文学层面,笔者进行了全诗行文思路的探寻,如从努力到失败的单元特征和四战四挫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进行了对象性文学语境的考察,指出“光”和“天”正是诗人抒写真情挚意的独特方式。又进行了_“香草”、“美人”各自内涵与外延的确认及其文学意义的评说。还进行了两次神游在情绪、心理诸方面的异同比较及其在全诗篇章结构中不同地位与作用的论述,等等。 着重在美学层面,笔者进行了多项研究── 既探讨了诗人与“先”之间的关系特征,得出“先”是诗人追慕的对象、抒叙的对话者以及诗人是“先”的精神化身的结论;又探讨了诗人与“天”之间的关系特征,得出诗人尚天、敬天而不畏天的结论;由此形成诗歌的激荡澎湃、高阔邃远之美。 既探讨了“香草”与“香草世界”的美学意义,认为“香草”是诗人“于中夜存”的魂灵,而“香草世界”则是诗人灵魂归宿与升腾、净化与新生的域所;又探讨了“美人”与“美人世界”的美学意义,认为“美人”意象具有忠贞、精诚、高洁、卓越的人格美和御寰宇、行正道、威重而光大的人格力量,而“美人世界”却具有渺远、孤寂、失落的另一面,由此形成的反差实际上蕴含了诗人抗时逆俗、超拔不羁、追尚美政的精神本质;还对“香草/香草世界”与“美人/美人世界”作了较详细的异同比较,得出二者共同具有“狂捐孤介”之美等相关结论。 既探讨了“纯粹精神的世界”中飞天神游的美学特征,认为两次神游由初级形态上升到高级形态,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次神游目标明确、功利性强、以狂捐为美、表现顽强不屈的个性,而第二次神游目标朦胧、功利性弱、以中和为美、张扬自信自由的精神—最终实现了诗性对神性的根本超越;又探讨了这一部分中爱国与死亡的美学特征,认为二者虽或有拘羁的一面、或有悲剧的一面,但在本质上更有超越现实、高扬精神的一面,即具有纯悴精神的深刻属性。 最后,集中而概括地就“楚骚美学”谈了几点看法:其一,追尚精神,体现力量;其二,,自灵提升,境界更新;其三,现实关怀,拓拔不羁;其四,借助神性,服从诗性;其五,和悦从容,自由超越。 “楚辞”研究日趋兴盛,“楚辞”的多维价值正在被逐步地揭示出来。本文在方法上兼顾文本的详分屡析和文学、美学的逐层阐发,在内容上提出“三个世界”的总体框架,围绕“三个世界”论述了各自的美学内涵,尤其得出了两沙并中游从以狂捐为美上升到以中和为美等一系列结论,或将对“楚辞学”及其“楚骚美学”的研究主流有所裨益,是为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