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学术界及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资源差异极大,而且目前正处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时期。所以,必须从战略高度,妥善处理效率目标和均衡目标的关系,加快中西部开发,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这不仅是中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繁荣和稳定的需要,更是全国整体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东西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更深入的理解,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中则能为探索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找出正确的道路,为全国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提高,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找出实现的途径。 西进战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以来,我国的经济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总体战略开始朝着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这种地区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加快。经济社会全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也出现了地区间差距拉大的现象。这种地区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拉大的现象,是突破平均主义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对全局也是有利的。但是,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地区差距过分悬殊,社会出现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因此,我们在处理地区发展关系时,必须从大局看问题,既要讲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以防引起社会动荡。因此,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分析差距形成原因,科学的制定缩小差距的对策就成为经济理论界和决策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我写作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成因简述。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有着历史、社会、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但是,区位因素和宏观经济政策及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该部分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就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给予了详细地阐明。 第二部分: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战略选择。 该部分详细阐明了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又从理论上及实践上充分论证了解决中西部经济差距的理论依据必然是非均衡增长理论。 第三部分:依据非均衡增长理论加快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该部分是本文的中心部分。该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强化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扩散效应"。第一,保持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发挥其在经济发展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中西部培育经济中心,使之成为其经济发展的"辐射源"。第三,加大东西部地区经济联系与技术合作的力度,使资本、技术、管理经验扩散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关于如何提高中西部经济自身的素质,弱化"回波效应"和"挤压效应",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快中西部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化进程。第二,加大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开发。第三,用科技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四,把资源增值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五,增强政府投放,给予优惠政府,增强其"造血功能"。 总之,为了减缓发展差距扩大速度,加快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本文认为,政府应当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发展计划和重点投资,优先发展那些有较强增长势头的地区,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当发达地区应经形成壮大,但累积因果循环造成的贫富差距不超过产生"马太效应"阀值的条件下,为防止贫富差距无限扩大,政府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强化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扩散效应",弱化其对落后地区的"回波效应"和"挤压效应"。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通过特殊措施激发落后地区内在发展动力,帮助落后地区建立有效发展机制,刺激落后地区加速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地区差距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的前沿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以上所述是笔者的一些疏浅的看法,不正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和学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