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心理测量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区分度
【答案】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测量专家们把试题的区分度称为测验是否具有效度的“指示器”,并作为评价项目质量、筛选项目的主要指标与依据。区分度(D )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问。通常D 为正值,称作积极区分;D 为负值,称作
消极区分;D 为0,称作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项目,其D 值越大,区分的效果越好。
2. 表面效度
【答案】表面效度是指测验使用者或被试的主观认识上觉得有效的程度。顾名思义,表面效度就是一个测验在使用者或被试看来,直觉地认为它在测量什么,是否测到了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这种认识是主观的,严格说来,表面效度不算是效度. 它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但是表面效度可以取得被试者的合作。
3. 机械能力测验
【答案】机械能力包含了许多成分,如运动能力、空间知觉能力、机械推理等等。现有机械能力测验往往只就某一成分进行测量,并且主要集中于对空间关系能力和机械知识、理解及推理能力这样两个方面加以测量。
4. 内容效度
【答案】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一个测验要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确定好内容范围,并使测验的全部项目均在此范围内。内容范围可以是具体知识或技能,也可以复杂行为。成就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特别重视内容效度。第二,测验项目应是已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主要方面。即选出的项目能包含所测的内容范围的主要方面,并且使各部分项目所占比例适当。
具体做法是对内容范围进行系统分析,将该范围划分为具体纲目,并对每个纲目作适当加权,然后根据权重,从每个纲目中随机取样。
5. 内部效度
【答案】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当实验中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时,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前测的影响、实验程序的不一致、生长和成熟、被试的选择偏性、被试的缺失和变更及统计回归。
6. 猜人测验
【答案】猜人实验是一种标准评定量表,主要目的是利用同班同学的长时间相处,互相评定一群学生的各种人格特质。
7. 经验标准法
【答案】经验标准法是一种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用这种方法编制测验不是从某种理论出发,而是完全依据经验来选择题目。具体做法是,首先抽取已被公认为不同类型的几组被试,并以此为经验效标,对被试施测编好的大批题目,选出那些能把不同类型被试区分开的题目组成人格测验。由此种方法编制的问卷为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 )。这种方法编制人格测验自由度大,不受理论限制。由于是根据经验效标选择题目,因此其实证效度较好。这种方法的困难之处在于难以找到各种典型的被试样本。
8. 标准九
【答案】标准九是根据标准Z 分数的公式衍化而来的一种标准分数。它将全部分数排在1分〜9分之内,均数为5, 除两端外,标准差为2。其计算公式为:标准九分=5+2Z。标准九已日益广泛地用于解释能力和学绩测验的结果。其优点在于简单易行,适合用简单图表方式比较两种测验结果;只有一位数,计算机穿孔卡上可打成一行。其缺点是不够精密。
9. 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答案】按解释分数的方法可以将成就测验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其中前者是将被试水平与常模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为目的;后者是将被试水平与绝对标准相比较,以评价被试者有无达到该标准为目的。
10.无领导小组讨论
【答案】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情境测验的一种。在这种测验中,安排数名互不相识的被试讨论某一问题,主试观察每个被试在讨论中的表现,但不参与讨论。用这种方式可测量三方面的内容:①个人特点,包括自信心、挑战性、主动性,主动寻求他人同意和赞赏的能力等;②达成目标的工作效率,即合作程度、适应能力、解决方案的能力等;③社交能力。
二、简答题
11.职业兴趣测验的量表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案】从1965年以来,职业兴趣量表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各量表之间互相吸收,首先是库德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 )中引入SVIB , 其次是坎贝尔在KOIS 的同质性量表中引入SVIB 。
(2)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大样本的实证资料库来解释测验分数,如利用《职业名称词典》(简称DOT )或职业性向模型(简称0AP )里提供的资料,建立测验分数与实证的联系。
(3)越来越多的问卷同时提供较广泛的同质性兴趣量表以及特定的职业量表。
(4)越来越多的量表采用霍兰德的6种职业理论。
(5)扩大了所包括的职业水平。起初,兴趣问卷的主要重点在专门的职业,以及一些要求略低于大学或专科教育水平的职业,而现在的测验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12.确定常模团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组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确定和选择常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群体必须明确
一个测验可能有许多常模团体,而确定多少常模团体,依赖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群体的认识。在告诉测验使用者时,也同样必须有对每个常模团体的性质与特征的简短而明确的叙述。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常模团体缺乏代表性,会使常模资料产生偏差而影响对测验分数的解释。为了克服取样偏差,在搜集常模资料时,一般采用随机取样或分层取样的方法,有时也可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3)样本大小要适当
“大小适当”并没有明确的指标。一般是从经济的或实用的可能性和减少误差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样本大小的。常模大小取决于总体的数目、研究需要和群体性质,以及试测的结果。
(4)注意常模的时间性
在考虑常模的合适性时,不能忽略对常模时间性的要求。由于几年前所编制的常模往往不适于现在的要求,因此常模必须定期修订。在选择合适常模时,注意选择较为新近的常模。
(5)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
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是为典型团体建立的,比较一般化,不一定适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对此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是为每一个特定目的的测验建立特殊常模。特殊常模是为典型团体建立的,一般比为子团体建立的常模范围更窄。测验使用者可将特殊常模与一般常模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最大量的信息。
13.不同能力水平的人在接受同一测验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误差?
【答案】就被试团体而言,整个团体内部水平的离散程度以及团体的平均水平都会影响测量信度,如果被试的能力水平相差很大时,此时的测量误差就会偏大。这是因为,所计算的信息估计值大都是以相关为基础的,而相关系数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全体被试得分的分布情况:
(1)当被试团体异质(即团体内能力水平彼此差异大)时,全体被试的总分分布必然较广,那么分布位于两个端点的值可能相互抵消,以相关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信度值必然会大。这就很有可能高估实际的信度值而产生测量误差。
(2)当团体内部水平相差不大(即能力水平差不多的被试位于同一水平)时,其得分分布必定会较窄,以相关为基础计算出来的信度值必然会小。这时又有可能低估真正的信度值而产生测量误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