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801中西哲学史(中国)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哲学上糅合佛、儒,杂以西方进化论、人性论。以气说明天地的生成和万物的进化,认为变化是天之常道倡导托古改制,创立“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坚持由“小康”而进“大同”的渐变,反对飞跃革命,主张天赋人权,反对等级观念。
2.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力一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3.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4. 无为而无不为
【答案】无为而不为是老子提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观点。《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此乃“无为”所产生之效果。人之行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可随意妄为,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认为执政者要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政策,提倡“无为而治”。这个理论对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仍具有深邃的意义。
5. 齐物论
【答案】《齐物论》是庄子的一篇文章。“齐物”是指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和道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庄子认为的“齐物”是世界万物
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表面上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而“齐论”是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6. 致良知
【答案】“致良知”原自《孟子·尽心上》,是明代王守仁心学的主旨。“致”指推极、恢复; “良知”指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土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是将良知推广及万事万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7.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8. 《明儒学案》
【答案】《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二、简答题
9. 为仁由己
【答案】“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尸点:
(1)“求之于已”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
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10.简述二程的人性论。
【答案】二程的人性论主要是在在融合“天命之性”与“生之谓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根源在于天理、天命。在人性问题上,二程的看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1)物性和人性
二程首先区分了物性和人性。物性就是生物所共同表现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于阴阳五行之气。人也具有此种属性,但是人还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
(2)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
二程还区分了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生之谓性的观点,是引进了气的观念,用它来讨论现实的人性。二程认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性是指道德本性,但是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一定要依赖人的感性存在才能得以表现。离开感性的存在,也就是气,道德本性就无法呈现。
①大程对告子说的“生之谓性”给予了肯定。以前的人性论认为善者为性,恶则来自环境等后天因素。但是大程却认为,人的气享也是恶的一个先天来源。从气享上说,善恶都是可能的,是现实人性所必然存在的现象。“人生而静”以上的状态是本然之性,但是我们生下来具有的性已经不是本然之性了,而是“生之谓性”之性。我们以前谈论的性,都是“继之者善”也,也就是孟子说的性善,而不是“成之者,性也”其实说性应该在后者这个层次上说。
②小程认为“天命之性”是性之理,是纯然善的。但是他不认为不善也可以被称为性,他认为不善来自于由气而来的“才”。小程严格区分形上与形下,他认为性是形上之理,是绝对善的。性就是理,性虽然不能脱离气享,但是二者是有明确区分的。小程更加强调要从本源上说性,这一点更加接近孟子。他认为孔子等人说的“性相近也”其实说的是气享之性,只有孟子说的才是本源之性。
③二程又强调,不去考虑气而单谈本原之性,这对于认识现实的人性来说是不够的; 但是如果只谈论气享,而不去谈论本原之性,这是局限于现实的人性,而不能看到人所具有的道德本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