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707行政管理学原理之行政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特种监督
【答案】特种监督指行政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监督,如审计监督、物价监督等。其中,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经济监督的一种活动,它有权依法对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核、稽查的活动。
2. 公共危机管理
【答案】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危机前的预警管理、危机中的应急处理,以及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危机管理的任务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处理事故、控制事态、协调关系和重塑形象。公共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的特殊类型,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弧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一位的管理过程。
3. 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等活动的总和。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主要有:①工作性质和地位不同; ②内容不同; ③任务不同; ④职责分担不同; ⑤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最重要的资源,把开发这种资源的潜力当作重要的任务。重视对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扮演的是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的角色。强调管理的人性化,理解员下的需要,采取柔性的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4. 宏观环境
【答案】宏观环境是指广泛影响整个行政系统的环境。例如一个国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该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社会环境的政治、法制等十大因素,都是影响某个国家行政系统的宏观环境。
5. 政策议程
【答案】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其基本形式包括: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 ②政府议程,又称正式议程。政策议程创立的条件有:①要使社会
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就必须有问题察觉机制; ②社会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政治过程才能进入政策议程。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国家的民主制度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途径。
二、简答题
6.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包含哪四个阶段?
【答案】(1)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公共危机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行为。
(2)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
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连续循环过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和后危机四个阶段的管理活动。 ①公共危机的事前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常规管理,重视普及日常社会教育。例如在地震突发后,如何紧急避险; 遇到抢劫时,如何自保和自救等。只有在平时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公众进行危机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相关部门做好隐患排查等工作,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避免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
②公共危机的事中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加强政府、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内外部之间的协作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危机管理中的处理事务涉及从交通、通讯、消防、信息、医疗卫生、商业、安全、环境到军事、能源等部门,几乎包括了所有政府职能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协同运作,快速有序地采取措施,尽快控制事态发展。
③公共危机的事后管理阶段。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关系,完善保障机制。我国现行的危机管理体系的权力过于集中于上级部门,直至中央政府。危机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助于上级部门,而不是领导群众积极开展自救。国家要建立危机管理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财政保障和资源保障。在财政保障方面,要将危机管理经费纳入国家预算,并建立专门的国家反危机基金。在资源保障方面,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人力、物品以及基础设施都要有所准备,并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源目录,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④后公共危机管理阶段。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科学的公共危机决策观,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公共危机决策兼具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特点,其发生具有重复性(反复性),因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预防,减少并避免日后的损失。
7. 简述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
【答案】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社会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需要采取行动的要求,而在这成千上万的要求中,只有少量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那些被决策者所关注并感到必须加以处理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一般地,将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治领袖
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权的考虑,还是因为对公众
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人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党、政治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在我国,这些政治组织主要是政府、政党、工会、妇联和青年组织。
(3)代议制
这是形成政策议程的一个基本途径。代议制是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代表大会和议会(国会)等,反映各自所代表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有关社会问题形成各种议案、提案、建议等,以引起政府关注或要求政府列入议程。当然,政府采纳是有条件的,通常是根据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价值判断决定取舍的。在多数国家中,代议制是建立政策议程的最主要、最正式的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基本形式。不少有关国计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首先由人大或其常委提出来,而后纳入政府议程的。
(4)选举制这是和代表制度相配套的一种民主制度。社会主义选举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重要途径。选举制度一般用于选举立法机关的代表和政务类公务员,用于对重大决策的投票表决,用于对选举的代表和公务员进行监督和制约。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选举人对自己的利益和意愿的一种选择,是对决策者的一种选择,是对政策的一种选择。
(5)行政人员
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政策以及处理公务的过程中,因其接触范围较广,掌握信息较多,对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就比较了解。他们常常能在无意中发现与原有政策相关的新问题,认识到如果不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将妨碍原有政策的执行,或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将之列入政策议程。例如,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某些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引起了主管部门行政人员的重视,从而将这一问题列入政策议程。
(6)利益集团
戴维·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一书中认为,各种利益团体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状态,如果某一事务威胁这种合理的平衡的存在,那么,它们便会做出反应。当某一团体的平衡被严重破坏时,各种各样的行为就会出现。如果这种破坏不是太大,那么,团体的领导人将努力使先前的平衡得到恢复,这种努力将使团体求助于政府成为必要。如果破坏达到足以使平衡瓦解的程度,则有可能导致其他的行为。利益集团是在政治共同体中具有特殊利益的团体,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影响决策过程,以便实现自己的目的和主张。各种利益集团就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单独地或联合其他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并通过游说、宣传、助选、抗议和施加压力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列入政策议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