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04行政管理学基础理论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新的干部人事制度与以往的干部人事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党的十六大前后,以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为标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到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为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在许多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目前,各地各部门正在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出现了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高潮。与以往的干部人事制度有所不同。
(1)在人才评价机制上,按照党政人才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我国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正在形成。
(2)在人才使用机制上,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考试录用、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制度也己逐渐成为党政机关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打破了职务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在人才配置机制上,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2004年2月,人事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人
,提出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健全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加才市场的意见》
强调控与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按照法制
建设要求,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恪守诚信的市场环境,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4)在人才激励机制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要求,适应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7月1日起,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实现工资收入分配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思考与分析
2. 警惕“35岁现象”
2008年4月份,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7年,重庆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623人,占立案总数的16.69%。这些人的犯罪行为多以贪污、受贿为主,在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的5件特大案中,35岁以下的就占3件。而同期査办的55
岁以上的职务犯罪嫌疑人仅有317人,占总数的8.49%。虽然4年来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总
,但这个群体的职务犯罪在重庆市数呈逐步下降趋势(与2003年相比,2007年的降幅为32.08%)
的职务犯罪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15%左右。近年来职务犯罪过去常见的“59岁现象”不再突出,35岁以下干部群体己经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群体。
报告显示,35岁以下职务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都比较高,整体高于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平均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也占相当比例。以重庆市武隆县人民检察院2003年至2007年査办案件为例,犯罪嫌疑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共12人,占总人数的70.7%。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一个时期以来,少数部门在选拔干部时,往往只强调“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革命化”。一些单位认为年轻干部接受教育较多,“自觉性较高”,因此,只注重对年轻干部的业务培养,而放松思想道德的教育,在干部选拔任用管理中“重学历不重思想素质”,特别是当年轻干部被委以重任,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没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导致少数思想素质不过关的人走上领导岗位。
[1]“35岁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在职务晋升中片面强调“年轻化”、“知识化”会带来哪些危害?
[3]面对这些现象,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答案】[1]当前一些地方在提拔和选用干部时,却过分追求官员的年龄、高文凭,而忽视了政治坚定、清正廉洁等,往往使将许多并不具备领导素质和能力的年轻人提拔上来,也导致了干部犯罪起步早、胆子大、作案手段更加狡猾。干部职务犯罪年轻化,暴露了千部选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和监督不到位上存在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些年轻干部政治信仰的缺失,而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要从源头上遏制“35岁现象”,除了完善选人用人和监督制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其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在思想上筑起防腐反腐的松城,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年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使之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2]“干部年轻化”是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干部“四化”要求而提出的,它的提出及其实践曾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规范化的年轻干部选拔机制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三个方面:
(1)突破以往“论资排辈”的限制,对于留住青年人才,提高干部队伍质量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在相对落后地区,在物质激励相对贫乏的情况下,晋升提拔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人才留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激励手段之一。
(2)干部年轻化是党中央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趋势,年轻干部的増多一方面增加了组织活力,另一方面也对组织内原有人员构成了一种激励,形成了“鲶鱼效应”,有助于消除官僚倦怠,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3)青年人在体力精力方面都更有优势,而且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成长起
来的一代人对这个社会更了解,适应能力更强,对问题的反应也更为迅速。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干部年轻化”的强调在很多地方已逐渐异变为“任选干部以年轻为重”的思路。在我们为干部选拔打破论资排辈潜规则,广纳贤才鼓与呼的同时,也要正视由年龄倾斜政策的实践结果引发的消极效应。
过早被提拔对青年人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心理压力,而外界对其能力、背景等方面的质疑乃至对其隐私的侵犯更可能对个人和工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是风向标。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往往缺乏经验,而学习是要“付学费”的,必须考虑到此类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3]干部选拔任用是一个带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锻造一支能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干部队伍,就必须统筹兼顾,既要注重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又要注重中老年干部的选拔任用。只有这样,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部队伍建设才能步入正常自然更替、良性循环的轨道。
(1)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含义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治本之策。 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错误做法,必须正本清源,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①准确理解年轻化与“四化”之间的关系。年轻化是干部“四化”方针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其中革命化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四化”方针的灵魂和核心,它决定其他“三化”的方向,是提高干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的根本保证,是选拔干部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干部年轻化就失去了本来应有的意义;年轻化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载体和增强干部生机和活力的物质基础;知识化和专业化是才能的表现,是“四化”中的关键因素。
②准确理解干部年轻化的内涵。干部年轻化,不仅仅指年龄的年轻化,还包括思想、心理、观念、体质和精神状态的年轻化。而这些因素有时与年龄大小并无多大关系。同时,干部年轻化是对班子结构提出的要求;但是并非要求每个班子成员人人年轻;要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打破论资排辈,不埋没优秀年轻干部的才华和朝气,不压制优秀年轻干部的进步和成长,但并非在干部选拔任用时让年轻干部先入为主;选配不同层质干部确有必要划定一个年龄界线,作为衡量尺度,但这一界线不应成为选配干部的死杠杠。这就告诉我们,选拔任用干部,把年龄作为决定条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正确理解年轻化的科学内涵,是走出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误区的关键,也是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理性回归的必然要求。
(2)坚持原则,正确落实干部选拔政策是纠正片面追求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关键所在。
为了防止干部任职年龄“低龄化”、“一刀切”和“层层递减”现象的发生,给每名干部以正常、公正、公平的职业预期,使年轻干部和年龄偏大干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必须正确落实干部选拔政策。
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我们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