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国际新闻传播规律性的特点。
【答案】(1)国际新闻传播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密切
国际政治经济交往频繁或是斗争激烈,会推动国际新闻传播的兴盛; 而国际新闻传播又会给这种交往或斗争以重大影响,它往往为这种交往或斗争服务,成为各自国家参与这种交往或斗争的工具。
(2)国际新闻传播同传播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由于空间距离较远,国界限制严格,因而传播技术状况对国际新闻传播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国内传播的影响。国际传播的客观需要不断催促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而传播技术的进步又不断增添或更新着国际传播的样式,为它开拓着前进的道路,带来新的重大飞跃。
(3)国际新闻传播的总体走向
传播时效越来越强,传播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穿越国界的渗透力越来越大,在世界上的扩散面越来越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这种趋势还在增强。对各国人民和新闻界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4)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始终贯穿着矛盾和斗争
少数强国、富国往往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处于优势地位,按照它们的政治需要和价值观念采制的报道和评说往往在世界上广为传播,甚至操纵世界舆论,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或损害; 而广大弱国、穷国,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不得不对这种外来传播加强管理甚至抵制,并且努力发展自己的对外传播,与之较量和抗衡。
2. 请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利理智的报道,并将’已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
【答案】(1)出处:这句话出自1947年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发布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媒介规范理论中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告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与公众承担一定责任与义务,并对报刊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题中之话是五项具体要求的第一项。
(2)“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包含三项具体内容:
①新闻必须准确。报刊自由委员会认为新闻业责任链条的第一环是面对新闻来源的记者。因此,记者必须正确评估消息来源的权威性。他必须做第一手的观察,而不是道听途说。信息的准确是真实的基础。
②新闻应该全面。记者必须报道事实的真相。仅仅是事实准确并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本质真实。
③新闻报道必须理智。减少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和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新闻要对事实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
(3)评价:这句话是新闻报道客观性的体现。新闻全面、真实,将事件置十联系之中,能够使新闻报道更为客观可信,符合新闻真实、正确、客观的专业标准。对新闻从业人员而言,这句话能够让他们为大众利益工作,不以金钱利益为准则,不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新闻工作者以它作为指导,可以使新闻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做到自律,承担起新闻应有的社会责任。
3. 简述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CDrudgeReport )事件。
【答案】1998年的“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 )事件是指德拉吉凭借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丑闻一一“拉链门事件”的报道而使《德拉吉报道》一举成名。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如下:
(1)1998年1月17日深夜,麦特·德拉吉向世界各地近5万名新闻邮件订户,发送了一条耸动视听的新闻,题头上赫然写着“世界独家新闻’夕,其中的关键内容是:“星期六((1月17日)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枪毙丁一条重大新闻。这条新闻将注定动摇华盛顿的基地: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德拉吉的故事一上网,便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播。星期一,《德拉吉报道》又更新了这条新闻,第一次指出莫尼卡·莱温斯基就是那位白宫实习生,并提供了莱温斯基的简历。随后,他不断提供新的信息,引起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一所谓“拉链门事件”在德拉吉及其博客网站的煽惑下,最终演化为一场搅动世界的绊闻。1998年8月,克林顿被迫承认自己的过失,向全国道歉。
(2)在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1998年,大众传播学者琼·杰尔曼对德拉吉评价道:德拉吉的历史地位,并不在于他的个人才干,而仅仅在于他较早认识并全力发掘因特网在新闻传播上的巨大潜力。通过革命性的、空前迅捷的网络媒介,德拉吉展示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样式。在这种样式里,一个小小的礼品店经理,借助一台个人电脑,在好莱坞一间狭小房间,通过互联网单枪匹马地聚集起比《时代》杂志更多的读者,并不断播发耸动天下的独家新闻一一这一奇迹使新闻传播史进入所谓网络时代。
4. 简述路透(PaulJuliusReuter )其人。
【答案】保罗·朱利叶斯·路透(1816-1899是路透社的创立者,原是德籍犹太人,于1857年加入英国籍,1871年被封为男爵。路透的一生与路透社的事业紧密相连。
(1)路透1816年7月21日出生在德国小城卡赛尔的一个学者家庭。1829年其父去世后,13岁的路透辍学后做过银行职员,在柏林开过书店。1848年底到巴黎,在哈瓦斯通讯社担任译员。不久,他离开哈瓦斯社,1849年春开始独立经营新闻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德国的地方报纸。他把法国报刊上的新闻剪辑起来,译成德文寄给德国报馆,但收益并不理想。1849年10月,德国当局允许民众使用柏林至亚深之间新设立的电报线路,路透立即赶往亚深,于1850年办起了另一
个新闻通讯社,向亚深商人提供柏林市场价格的最新行情,并通过亚深把巴黎、布鲁塞尔与柏林的金融消息连在一起。
(2)1851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底部铺设了一条电缆。他闻讯后,又前往伦敦,于1851年10月14日在伦敦皇家股票交易所附近正式创办路透通讯社。将欧洲大陆传来的金融、商业消息汇编成“路透社快讯”,向伦敦的银行、公司、交易所、股票商出售; 同时向巴黎、柏林、维也纳、阿姆斯特丹等地发布商情信息。路透曾多次与报社联系,希望它们订用新闻稿,均遭拒绝。直到大众化报纸出现,地方报纸也发展起来,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当时的路透社传播的内容大部分以商业消息为主,订户多为银行家及证券经纪人,后来才逐渐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消息报道。
(3)路透社一开始并未得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因此处境艰难。于是,路透通过免费试用的办法,很快在伦敦报纸中打开了销路。在激烈的竞争前,《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在得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后,路透社的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美国的南北战争、欧洲的法德关系成了其国际报道的重点。同时,路透社还将触角仲向了未被开垦的亚洲、非洲、大洋洲,并同欧洲其他两大通讯社展开竞争,在1870年前终于确立了优势地位。
路透社发展到今天,己经成为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它是最早的通讯社,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
5. 简述《新莱茵报》的宣传特色。
【答案】《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新莱茵报》在无产阶级报刊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列宁曾称赞它是“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它的宣传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新莱茵报》打出的虽然是民主派的旗帜,但是它时时处处强调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它不遗余力地宣传共产主义者同盟为德国革命制定的政治纲领和党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以此来武装群众、指导斗争。
与此同时,《新莱茵报》注意斗争策略,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对专制制度、容克地主、贵族官僚和反动军阀,《新莱茵报》坚决抨击,深刻揭露; 对大资产阶级的反动主张,报纸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小资产阶级,报纸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态度,支持他们与无产阶级一致的观点,维护他们与无产阶级相同的利益,而对于他们的动摇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则采取批评的态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联合了同盟军,孤立了敌人。
(2)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下,《新莱茵报》建立了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普通的工人群众都成了它的耳目和朋友。这些通讯员遍布各个城市,与编辑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新莱茵报》能够及时获得有关运动的最新情况,并以比其他报纸更准确的信息赢得读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莱茵报》不仅是德国民主派的,而且是欧洲民主派的机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