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19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中国有哪些通讯社? 各自基本情况怎么样?
【答案】(1)中央通讯社
1924年4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1926年迁至武汉,1927年5月迁至南京,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 (ChineseSovietRadio ),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 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1924年8月3日,胡政之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国闻周报》出至1937年12月停刊。
(4)申时电讯社
申时电讯社发起于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的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力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供稿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
2. 简述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人民报刊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期的报刊思想,既是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报刊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报刊思想的最初起点。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个最初起点一一“人民报刊思想”,认真研究其实质、核心,对于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有着重大意义。
(1)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中关于“人民”含义的演进。
101842年1-v2月发表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既是马克思政治性报刊活动的发端,又是他系统阐发报刊的人民性思想的开始,该文旨在呼吁废除书报检查制度,还给“人民”真正的自由与民主。这个时候的“人民”真正含义表示为自然人。
②1842年4月一1843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莱茵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出并论述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人民性”问题。马克思指出,自由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人民同世界联系的有声的纽带。在其他的文章中,马克思也认为,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必须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这里的“人民”,其含义已经由“自然人”进而特指劳苦大众。
③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对“人民报刊”(自由报刊)思想作了更深层次的论述,使“报刊的人民性”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指出“人民报刊”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民的需要,而不是普鲁士政府的“施舍”与“宽容”。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预见到:“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也就是说,人民报刊是深深扎根在人民之中的。这里“人民”的含义为贫困的和一无所有的阶级,不是个别的受苦人群,而是整个无产阶级。
(2)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仲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马克思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但不是官方因素,不应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 它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它具有“公民的头脑和市民的胸怀”,能够理智地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自由报刊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此时双方不是“从属关系”,而是“权利平等”的关系。它可以不通过官方的中介,原封不动地将人民的怨愤传送到国家权力机构面前。
(3)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马克思认为,出版自由乃是人类精神的特权,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将成为泡影。他极为憎恨专制统治者的思想压制,认为书报检查是一种“拙劣的警察手段”。他还指出,因为检查的结果,使每一本被禁的书,不管是好是坏,都成了“不平凡的作品”,从而对读者更有诱惑力。这自然与专制统治者的主观意愿背道而驰。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面貌,需要各种报刊的相互配合与补充。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马克思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新闻活动,“人民报刊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主体)不外乎两个方面:报刊的人民性(人民)和出版的自由性(自由)。
3. 苏联第一部新闻法是何时诞生的? 新闻法实施后,苏联的新闻体制有哪些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新闻界就呼吁,把新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苏联第一部新闻法诞生时间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酝酿,苏联第一部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1990年8月开始生效。
(2)新闻法实施后,苏联的新闻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新闻法的实施表明苏联的新闻体制与列宁、斯大林时代已相去甚远。具体表现在:
①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
新闻法第一章第2条规定:“根据苏联宪法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这意味着公民享有以任何形式,包括通过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发表意见和见解以及寻找、选择、获得和传播信息的权利’夕,并明确规定“舆论不受检查”。
②规定各种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权办报
新闻法第二章第7条规定“:创办舆论工具的权利属于人民代表苏维埃和其他国家机构、政党、社会组织、群众运动、创作协会,属于根据法律创建的合作社、宗教团体和其他团体,属于劳动集体以及年满18周岁的苏联公民”。还规定,“不允许垄断任何一种舆论工具”。
③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
新闻法规定报刊创办者、编辑部、出版人有充分的自主权,包括生产经营权、人事任免权、发稿权,政府不得干预。
(3)苏联新闻体制的变化产生了的影响如下:
①新闻法的颁布,使各种反对派报刊获得了合法地位
一些反动报刊以此为挡箭牌,攻击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工人罢工,号召推翻共产党,迫使其交出政权。在进行报刊登记的时候,许多出版物试图脱离原来的创办者,自立门户。一些报纸还删去了报头“机关报”的字样,标明自己是独立的报纸。
②长期居于苏联报业核心地位的苏共报刊举步维艰
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退出并解散了苏联共产党。由于精神和物质两大支柱不复存在,《真理报》经济拮据,发行量也由1000万份下跌至300万份。此时的《真理报》己变为一般性的政治报纸,印在报纸右上角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也被撤销了。
③至1991年“8.19事件”后,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以党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己化为鸟有,列宁创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基业也岌岌可危。
4. 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甲骨的用途
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从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树皮、甲骨、兽皮等,到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犊,到质地细薄的丝织嫌帛,再到各种纸,铺就了书写媒介的历史道路。因此,甲骨的用途即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