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 中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而体育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时期搞好体育教育,尤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深化我国教育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众所周知,要想搞好中小学的的体育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由于知识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体育教师为了适应当前的形式,就必须通过职后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承担的责任。但是,我国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有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也有城乡之间的不平衡,还包括学校之间(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不平衡,也因此构成了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城乡体育教师在职后教育的各个方面差异巨大,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经费的来源和目的两个方面亟待得到关注与解决。因此,文章试图通过个案研究,在探究差距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的基础之上,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城乡体育事业能共同和谐地发展,对进一步实现中国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公平有着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以安康市汉滨区45名城乡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走访、个案分析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安康市汉滨区城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经费来源和目的进行了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得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在观念上要摈弃城乡基础教育二元论,要全力实施城乡间、地区间无差别的基础教育,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让城乡受教育者人人都享有同样标准的优质基础教育。
2.公众的财产投入要公平。在今后我国基础教育中,中央政府应积极调节区域间财力差距、促进地方公共产品均等化,这是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基础教育是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在观念上应由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为“人民教育政府办”,最好应由国家来办、由省级财政来办,尤其对于贫困的农村、西部等不发达地区。
3.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在确定农村教育经费预算时,不仅仅只是考虑保教师工资发放,而且应该把学校发展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仪器设备配置、贫困学生资助、教师学习培训、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学校正常运转的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应挖掘财源,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应,创新转移支付形式,向西部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加大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为其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统筹好我国的区域发展。
4.改变观念,提高体育教学在乡村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努力优化体育教师工作与生活环境,让乡村体育教师真正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基石。
5.立足本校、做好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可以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可以激发学校与体育教师的学习的热情,获得一定的效益,同时降低了投入,减轻国家、学校,尤其是个人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