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温庭筠词中女性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李晓霞
摘要:温庭筠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同时又是花间词派的“开山鼻祖”,通过他的创作,最终完成从民间词到文人词地演变,奠定了文人词独特的审美境界和艺术风格,形成了“花间词风”和“花间词派”。女性是温庭筠词中着力描述的对象,论文针对温词中女性所呈现出的形象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究,其目的在于研究这一特征之所以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透过温庭筠的人生遭遇去反观整个古代文人们的生命方式和他们的现实命运。对于这一命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士不遇”现象。
论文一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主要论述文学在晚唐时期的走向。这一时期由于时代的变化广大文人的审美追求、创作心态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文学也随之发生嬗变和转型。晚唐诗歌在题材的选择、感情的抒发、词语的运用、情调趣味都表现出词的特质,在李商隐、韩偓的诗词中包含着诸多词的因素,温庭筠完成了由诗而词的终结性工作,在词的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部分 论述温庭筠词中女性的形象特征。女性是温词中重要的审美客体,她们呈现出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美丽的外表和坚贞自爱的品格;二是无限哀愁和寂寞。概而论之,这是一群缺乏独特精神生命,一味含愁带悲的并非原生态的生命充盈的女性。
第三部分 探讨温词中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追溯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手法,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温庭筠的人生遭遇,认为温词中的女性成为词人审美对象时,也寄寓着词人自己的主体意志,在对女性的观照中隐含着温庭筠对自身的观照。温词中含愁结怨的女性不是现实中本真的存在,而是经过词人加工过的一种有意味的存在,她们的身上承载了各式各样的欲望表达和复杂的社会意义。
第四部分 从温庭筠的人生遭遇和他创作反观整个封建时代文人的悲剧命运。由于儒家学说的影响,学而优则仕,封建知识分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政治情结。然而在现实的社会制度下,绝大多数的文人难以进入政治层面,实现安邦定国,济世救民的宏愿,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使他们陷入了无法超越的困境之中,生命充满了悲剧色彩。
由于“家国同构”的政体,失意文人与闺妇有了相通的心理体验,于是温庭筠在词中通过塑寂寞、哀怨的女子形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被弃的苦闷心情。
关键词:温庭筠;女性;古代文人;悲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