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新时期女性阅读研究-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阅读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

  摘要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呐喊、喧嚣了二十年后,于20世纪八十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很快就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研究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热潮。二十多年来,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得以广泛的译介、流传、认同,甚至改造,取得了卓越的批评实绩。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兴起给中国的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女性阅读的展开使人们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文学史,批判文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并追溯女性文学的传统,寻找女性特有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构建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对象的一类,“女性阅读”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环节就是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评论。而此项研究在中国的开展是经历了一个接纳、融合、流变的过程的。对于这一过程的梳理、归纳有助于我们清晰的把握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脉络,从而对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发展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期对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发展的未来起指导性的作用。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纵向梳理和横向归纳的方法,把1986年至2005年间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做以分期归纳。文中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的译介开展时期,其特点为女性主义批评主要运用于文学批评上,译介的资源选择上偏爱英美派女性主义理论方法。第二阶段为1990年至1995年,这一阶段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繁荣时期,女性阅读的特点也呈现出更为理论化、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对于国外最新的理论动态也更为关注。第三阶段为1996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在经历了繁荣期后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译介更为全面,除了英美派和法国派这些经典女性主义理论继续得到关注和重视,诸如后殖民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等均被引进。同时女性主义研究理论已经渗透到文学研究的各个分支,大大拓展了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空间。第四阶段为2001年至200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反思与总结的阶段。女性主义批评已经从文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更有学者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某些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这一梳理,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对于新时期女性阅读研究我们有了整体的把握。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纵向的比较归纳,总结出新时期女性阅读的特点。其一,在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选择上,偏爱社会历史学模式;其二,中国女性主义批评中存在概念的模糊与分歧;其三,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译介影响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具体实践。
由此我们看到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由边缘到主体这样的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这期间对于中国的“女性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女性阅读”悄然发生着改变。在中国学者不懈的努力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还会继续受到关注的,而这种理论资源最终是为我们构建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做基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