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资源调查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服务,它是开展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

二、简答题

2. 什么是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试述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答案】(1)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

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是指土地类型分布不仅表现出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在一个区域内也显示一定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一定的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空间结构和数量结构。

(2)研究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的意义:

对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类型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对区域土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促进土地类型分类工作的深入,也能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布局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依据。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对大农业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

3.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4.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 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以及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土地资源学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变异性很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计算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两种土地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上生产的食物可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一一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以便合理的协调人地关系,为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主要应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两个方面。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以及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5. 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可以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可见,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是土地交易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提供指南。甚至,土地估价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评价,即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

(4)为土地税收服务。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5)为土地管理服务。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6.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答案】(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

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大,人类的活动必然减少。如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土地资源的水热分布情况不同,适宜生长的植物也不相同。

(2)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地势起伏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侵蚀程度与农田基本建设条件、灌溉条件、机耕条件等方面。地表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对于建设用地而言,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节省开发投资; 当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则工程投资必然增大。

(3)地貌类型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我国南方降水量丰富的三角洲地区,由于降水充沛,淡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脱盐良好,且肥力较高,故多为良好的农业垦殖区与海产品养殖区; 而北方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土壤脱盐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