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出路。
【答案】(1)中国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
①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管理的问题。许多农民进城后,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融入到原有的社会经济组织之内,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福利等,只能在体制外生存而成为流动人口,大大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②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密集,交通拥挤,地价房价高昂,居住条件差,社会秩序混乱。
③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使农村更落后。然而在城市中,贫困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在城市逐渐出现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家庭的基本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自然地理环境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
⑤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文地理环境破坏问题。许多文物古迹,古建筑群等被强行拆除,相当程度上不可逆地对人文景观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⑥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问题。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
⑦城市资源短缺的问题。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相伴随的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障碍。
(2)中国城市化的出路
在有关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中,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以何种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形成了以下几个著名观点:小城镇重点论、中等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并举论。
以上观点各有道理,又都存在一定缺陷。比较而言,“并举论”似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城市化的国际惯例,但鉴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分割政策,旧体制与政策的滞后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这就必然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产生影响。在对城乡分割的一些主要政策,像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的改革,在大中城市尚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目前推进城市化的主要选择。中国政府自2001年10月1日起全面放开小城镇的户口限制,就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城市化模式亦将在保持一定特色的基础上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2. 简述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答案】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主要有:
(1)后现代主义思想
叙事治疗的基本理论是在颠覆传统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提出,叙事知识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基本形态(在叙事理论中被称为“隐喻”(metaphor ))。利奥塔认为,叙事知识不仅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或描述有关对象的认识,它还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际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现代主义的实证论强调客观性的事实和可复制的法则,忽视了每个人独特和有限性的意义。在这种‘世界观”下,传统的个案工作也是将人当成物体来对待,完全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发生了“去人性化,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因为一切理论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脉络和价值系统,由此,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追求永恒真理的努力。
用佛瑞德门和康姆斯(Freedman&Combs)的话来说就是:
①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②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③现实是借助叙述组成并得以维持的;
④没有绝对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正是这种建构的工具和结果。
(2)社会建构主义
叙述治疗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社会建构论的前提是认为信仰、价值观、制度、风俗、标记、法律、分工等构成我们社会现实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文化中成员间的互动建构出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十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必然的、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拥有的只是个人观点和在这些观点指导下的行为。
建构主义关注语言在人们的社会建构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3. 简述社会工作的增能理论。
【答案】增强权能理论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
(1)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
①美国学者巴巴拉. 索罗门1976年出版《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首先提
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②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增强权能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有快速发展。
(2)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①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②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③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④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受助人的权能不是助人者给予的;
⑤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受助者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
(3)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①伦理价值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
②干预认可
干预认可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为受助者争取更多的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协调各方面的限制,使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一致。
③概念框架
在概念框架方面,增强权能观点认为,权能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权能是可以不断被衍生出来的。权能一般发生在三个层次上:a. 个人层次; b. 人际层次; c. 环境层次.
④助人过程
增强权能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独特的助人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 受助者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
b. 重视受助者的能力而非缺陷;
c. 注重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
d. 确认受助者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e. 以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
(4)增强权能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索罗门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受助者提高权能:
①协助受助者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②协助受助者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③协助受助者认识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受助者自己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④协助受助者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