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答案】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主要有:
(1)后现代主义思想
叙事治疗的基本理论是在颠覆传统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提出,叙事知识是人们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基本形态(在叙事理论中被称为“隐喻”(metaphor ))。利奥塔认为,叙事知识不仅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或描述有关对象的认识,它还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际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现代主义的实证论强调客观性的事实和可复制的法则,忽视了每个人独特和有限性的意义。在这种‘世界观”下,传统的个案工作也是将人当成物体来对待,完全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发生了“去人性化,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因为一切理论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脉络和价值系统,由此,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追求永恒真理的努力。
用佛瑞德门和康姆斯(Freedman&Combs)的话来说就是:
①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②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③现实是借助叙述组成并得以维持的;
④没有绝对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建构出来的,而语言正是这种建构的工具和结果。
(2)社会建构主义
叙述治疗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社会建构论的前提是认为信仰、价值观、制度、风俗、标记、法律、分工等构成我们社会现实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文化中成员间的互动建构出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并不是存在十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必然的、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拥有的只是个人观点和在这些观点指导下的行为。
建构主义关注语言在人们的社会建构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
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借着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2. 简述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
【答案】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主要有两种,即机构介入和社区介入。
(1)机构介入
通过矫正机构为受助对象提供服务的介入方式就是机构介入。
①根据机构的类型,机构大体上分为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
a. 政府机构包括监狱、戒毒所、感化院、工读学校、劳动教养所等;
b. 非政府机构包括由社会开办的教养院、感化院、中途家庭、寄养家庭等。
②机构介人包括:
a. 通过监狱为服刑犯人提供服务;
b. 通过社会教养机构为相关人员提供的矫正服务;
c. 通过特殊的教养机构提供的矫正服务。
(2)社区介入
社区介入主要包括;
①建立专业关系;
②收集、分析资料;
③分析和诊断矫正对象的问题;
④建立社区矫正计划;
⑤社区矫正的介入;
社区矫正的介入过程可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两种形式:
a. 直接介入主要指直接对矫正对象个人或矫正对象群体的介入;
b. 间接介入指对矫正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采取行动,即指对矫正对象所处的环境系统介入。 ⑥社区矫正的评估与跟进。
(3)矫正社会工作的微观方法主要有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等,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灵活运用。
①个案方法
个案方法就是针对犯罪人个人进行矫正的方法。通过诊断工作,矫正社会工作者了解案主的个性特征、犯罪的原因和犯罪的心理结构,了解他的问题所在,在诊断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工作方案,然后按照矫正工作的方案开展个案矫正工作。
②小组工作方法
矫正社会工作者通过建立山新老犯人共同参加的各种小组,山老犯人介绍自己的改造过程和经验,帮助新人狱的犯人尽快适应监狱的生活,树立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克服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在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研究中,定性研究的难点有哪些?
【答案】定性研究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 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时候,可能面临以下难点:
(1)研究者方面:
①研究者进入弱势群体生活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时,因为研究者是作为外来者进入这个群体,所以研究者的身份可能比较容易被识破,从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性。
②弱势群体生活方式可能与研究者本身原来的生活差别很大,研究者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生活,甚至很难坚持或者难以理解被研究者的一些行为,也就会影响研究者细致深入的研究。
③本身弱势群体中可能面临很多的敏感问题,研究者可能存在很多的顾虑,从而影响研究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2)被研究者方面:
①弱势群体在参与研究的时候可能会存在说谎、故意夸大事实以博得同情或者关注的情况。 ②群体中可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对群体进行定性研究,可能只能对于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不利于全面掌握和分析情况。
4.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尽管不同的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不同认识,但是作为一个专业又有着共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国际化和本土化就成了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产生于西方国家文化传统之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西方文化传统国家时所遇到的不适应,甚至是来自本土文化的抵抗和排斥。外来文化产物的进入,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它具有向弱势文化扩张的倾向; 另一方面,后者存在着引入外来文化解决本土问题的需求。但是,扩张的倾向、引入的需求并不能掩盖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就必须经过本土化的过程,以使之切实能在本土社会发挥作用。
(2)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概念。 ①本土性社会工作指的是对某种助人模式(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
②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后来者专业化的道路之一,然而要想真正彻底解决本国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在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同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