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

【答案】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

(1)感觉的形成

①视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4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

②听觉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梢感受器至孕24

周完成其正常发育。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

③触压觉

研宄发现,孕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

④嗅觉

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孕6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胎儿能够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忆在脑中。

⑤味觉

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

(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孕7〜8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妊娠32周,胎儿大脑已如新生儿。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

胎儿在子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应,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

2. 什么是工作记忆?请分析工作记忆各成分的功能。

【答案】(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既有从感觉记忆转换来的,又有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叫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2)1974年,Baddeley 和Hitch 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 , WM )替代原来的“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 )概念。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储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工作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

语音环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保持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情境缓冲器: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言语信息;

中央执行器: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这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

3. 皮亚杰说“青年期的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冲动,虽然往往为人们所描述,但是他们总是没有理解到这些冲动是由思维形式的变化所决定的。”试述前青年期(11、12岁〜14、15岁,也叫少年期)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对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青年前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

(1)青年前期个体思维形式发生的变化

①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创造性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面前,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少保守性,常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这与他们求异思维的迅速发展有关;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能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青少年思维批判性的增长表现在不愿意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及意见要进行审查,并对此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还表现在开始严肃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想;也表现在热衷于探讨那些星辰运转、生命起源等宏观问题,表现出一种不愿盲目生活的人生态度。

②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青少年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具体表现为:狂热的明星崇拜;分析问题常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在思想上缺乏严谨性及全面性,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虽有新意,但不准确。青少年思维的表面性表现在,在分析问题时还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和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尤其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价往往失之表面化。

③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青少年虽然早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如下:青少年在心理上制造出一些“假想的观众”;在青少年的心里也有个“虚构的自我”,

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在分析和评价事物时也带有主观色彩。

(2)青年期个体思维形式发生的变化对其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少年期的这些思维变化特征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比如,他们表现出来的反抗行为,对问题认识的固执、偏见直接影响到个性的形成,影响到他们和父母、教师、同伴等的关系,也制约他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判断。同时,这种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4.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答案】(1)认知发展理论

①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智力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亦非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②影响认知发展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

a. 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决定条件)。

b. 物理环境: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前者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 抽象出物体的特性,如大小、重量、形状等。后者则是指个体作用于

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c.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皮亚杰指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正是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或操作)和协同运动(或合作)的相互依赖和同型性。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心理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但不足充分条件。

d. 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或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的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

③认知发展的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a. 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或基模)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

b.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因为它只不过是以原有的图式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