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答案】“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基本论点,即“以无为本”。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产生于“无”。万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须保持其本体“无”。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王弼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2.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3. “三玄”

【答案】“三玄”是魏晋时期清谈家对《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的统称,“玄学”之名由此而来。“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言道幽深微妙。东汉末年至两晋,士大夫开始倾向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谈玄论道,称为“清谈”或“玄谈”一般围绕《周易》、《老子》、《庄子》这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辩论,涉及有无、生死、动静、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当三玄成为玄学家的焦点时,《老》、《庄》就与《周易》在深层次上得以贯通,儒家与道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的得以融会。魏晋玄学正是借助于这二本书才使其形而上学得以建立与拓展的,呈现出清通简要和意旨玄远的特点。玄学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哲学的思辨水平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阶段。

4. 《明儒学案》

【答案】《明儒学案》是由黄宗羲亲手编纂的,是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书中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即“一本而万殊”。《明儒学案》的思想基础是黄宗羲的“一本”与“万殊”理论。“一本”指儒家客观而本然的精神。“万殊”是指各位先生的“功力所至”得以“成家”之处。一本与万殊的相互约束与相互渗透,正表现了学术的客观走向与主观努力之间的有机统一的关系。这本书是史上不朽的文献,是我们研究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资料。

5.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6. 卮言

【答案】“卮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 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 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 卮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7. 静为躁君

【答案】静为躁君是《老子》中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意指潜移渐进的变化胜于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第二十六章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本意是指统治者应当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静为躁君”体现了“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静”和“躁”是两种运动变化的形式,“静”是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是剧烈激进的运动。老子说“静为躁君”故“清静为天下正”是指躁进不可为天下正。

8.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答案】“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的一对范畴,它们是由张载正式提出的。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但是他又对_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二、简答题

9.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答案】“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义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 “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 “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 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

b. 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

c. 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孙中山把知行关系概括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③“知难行易”说

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倒、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即“知难行易于证”)作为论证,说明获得理论知识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知难行易”说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

a. “不知亦能行”如前所说的“不知而行”就表明行先知后,行易于知;

b. “知之惟艰”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他还提出“知之则更易行之”的命题,认为“知而后行”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3)评价

①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具有当时的现实针对性,在当时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②对于“知难”的强调,导致孙中山依据经济学分工原理而推演出“分知分行”的观点。认为科学愈昌明,人们的知与行愈分离,“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这样不仅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而且实质上是将社会人分为“主知”、“主行”两个等级;

③孙中山对“知难”的过分强调,也有夸大理论作用、轻视实践意义的倾向,从而不能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0.简述陆九渊的立志说。

【答案】(1)立志是内在本心的确立

按照陆九渊的观点,一个人尽管可以刻苦地依照道德律令去行动,但是如果不是出于本心而发动的自觉行动,这种道德行为也是他律的,所以他非常重视立志。立志就是要挺立起自己的道德主体,提高道德的自觉和自主性。他认为那些读书只会去弄清楚文章意思的人不能算有志之人,立志是内在本心的确立。

(2)立志靠主体内在的自觉

陆九渊认为立志是要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而不能是依靠外在的帮助建立起来的,所以他比较强调“自”之作用。一切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都是主体自己选择的结果,要想成就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