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崇有论》

【答案】《崇有论》是西晋儒家学者裴颁的论著。该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系统的批判了玄学。裴颁编著《崇有论》的目的就是批判何、王的“贵无论”排斥世俗所崇尚的虚无之理。根据《崇有论》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它们自己生出来的,“无”不过是“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己。他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了决定“有”的是其他的“有”而不是“无”。最后他在批判“贵无论”之后,又指出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因此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无益的。

2.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3.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4.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答案】“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是宋代道学家在讨论认识问题时常用的一对范畴,它们是由张载正式提出的。见闻之知主要是指经验知识,是通过耳目的见闻获得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一般性知识。德性之知又称“明德”、“良知”它并不来自于感性认识,是指人先验的道德知识。张载并不否定“见闻之知”的作用,认为见闻之知对于开启人们的理性具有重要作用(启之之要),同时它又是合内外之道的一个征验。但是他又对_者作了区分,他认为德性所知就是一种“天德良知”也就是一种“诚明所知”而见闻之知与之相比只能算一种“小知”。

5.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6.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7. 离坚白

【答案】“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 柑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小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 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 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8. 得意忘象

【答案】“得意忘象”是二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意是指圣人思想; 象是指卦象; 言是指卦辞、爻辞。王弼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认为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称为“有”。但这个“存在”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等同于“无”。王弼阐发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的思想,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

二、简答题

9. 简述陆九渊的义利之辨。

【答案】义利之辨是儒学实践论的重要内容,孔子以义、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孟子更重视义利之辨。汉代董仲舒则强调道德动机中义的优先性和绝对性,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义利之辨,实际上也就是公私之辨,这涉及行为个体的道德选择问题。

(1)“利”常常表现为多种形式,在陆九渊看来:“浅之为声色嗅味,进之为富贵利达,又进之为文章技艺。”陆九渊不单单强调道德本心的确立、意志的自立,他还注重在事上磨炼,在具体

的行为中辨析义利,这样道德行为才能得到切实的落实。

(2)陆九渊认为,一个人的行动是由其思想决定的,而思想又是由人们平日所习决定的,所习又由其志趣和动机决定。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表面上,而在于其志趣和动机是否纯正。在科举的时代共同读圣贤书,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则不能说他是一个君子。陆九渊的这种主张实际上并不是要反对功业,而是要说明:一个人即使建功立业,也要先明本心,志在天下国家,没有利己动机,即“辨志”。

10.知行合一

【答案】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学说。与朱熹“知先行后”说相对。“知先行后”导致了后学“知而不行”的流弊。阳明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后果,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守仁认为:“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把知与行相混同,以知消行,认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1)知行本体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这里说的“本体”是本来状态、属性的意思,即“知行”就其本来状态、本来关系上是合一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阳明“知行本体”这一概念是就道德实践说的,即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同时并在、同时显现而不是相互隔绝、互不相关的。更不能说有一先一后的关系,因为那样就会存在道德实践中的“知而不行”的现象。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己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己自有知在。”“知是行之始”就是说对于外部行为的展开来说,意识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从此意义上可以说,知就是行。“行是知之成”行对于知来说,是思想观念的完成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也可以说就是知。从这方面看,知行两个范畴是相互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3)真知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认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所谓的“知”一定包含着行,“知而不行”只能算“未知”。即使在一般的认知活动中,也存在这种情况:“知痛必己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己自寒了,知饥必己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就我们痛和寒的感受(即知)来说,必定是我们亲自体验过(即行),才能够获得。可见,在这种情况中,知行也是不能分开的。阳明又举例了说明要想获得知识,同样离不开亲自参加实践。阳明肯定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正确的。

(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阳明强行行必须有知作为主意,不能脱离知的指导,否则就会成为盲行。所以他说:“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明觉精察”就是用来形容知的特性的词语。另一方面,知也不能脱离行,知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完成,即“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真切笃实”是用来形容行的词语,阳明却用来说明知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阳明知行合一的特点,即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规定,不可割裂。

总之,知行合一说是为了突出行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是为了反对当时“知而不行”的状况而发的,也是与其“心即理”和“良知”学说有内在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