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降水量

【答案】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2. 构造运动

【答案】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按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它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的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3. 冻土地貌

【答案】冻土地貌是指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4. 沉积作用

【答案】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广义的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沉积作用指介质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

5. 恒星日

【答案】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但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定义也略有差别。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6. 温度带

【答案】温度带是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五个温度

带。①23°26'N (北同归线)到23°26'S (南回归线)为热带;②北纬(南纬)23°26' 到北纬(南纬)66°34' (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③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7. 趋同适应

【答案】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的现象。其结果是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发育节律上表现出相似性。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二、分析题

9. 试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一般将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十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

(2)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孰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具有坚硬外壳,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徊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

(3)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即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醉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瞒类等开拓性动物。

综上所述可知,生物群落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上一个阶段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基础,下一个阶段是上一个阶段发展的结果。

10.谈谈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班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太阳的能量流和物质流对地球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及演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太阳风与地球磁层

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偶极磁场,当太阳风等离子体吹向地球时,使地球磁场被太阳风包围,形

,成地球磁层。一方面(好的方面)由于地球磁层的存在,使得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不能到达地面,

,总有一部分高能带电粒子闯入从而保护了地球表面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坏的方面)

磁层内,被磁层禁锢在地球高空。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电离层指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 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而形成的。

①较高的电离E 层和F 层,因太阳短波辐射强烈,电离程度高,自由电子密度大,主要反射短波电波。

②电离D 层,由于太阳短波辐射较弱,电离程度差,自山电子密度小,只能反射长波。

③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激发电离层大气分子进一步电离,使离子浓度增高和吸收电波增强。尤其是太阳耀斑爆发后,会引起地球向阳半球面短波信号衰减或中断。

(3)对地磁的影响

太阳活动引起地球磁场的不规则变化,叫做“磁扰”。十分强烈的磁扰现象称为“磁暴”。地球上发生磁暴时,磁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从而影响野外工作,尤其是磁力探矿。同时,对军事战斗,以及飞机和船舶的定向、定位也都带来影响。在高纬度地区,经常出现极光现象,也是太阳活动引起的。它主要发生在100~200km的高空,有的高达1000km 。现代研究认为极光是围绕地球两半球的一种大规模放电过程和表现形式。这种放电过程,是通过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4)太阳活动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太阳活动引起太阳辐射的改变,导致气候相应的变化。

①树木年轮的生长状况,受当时的气温、降水的影响,它既记录着气候历史的变化,又反映了太阳活动的情况,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符。

②黑子的11年、22年或更长周期,与我国历史上大范围旱、涝灾害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此外,地震活动同太阳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11.试述大气的垂直分层。

【答案】大气的垂直分层为: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成分、电离状况及其垂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