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远生的“四能”

【答案】黄远生的“四能”是黄远生的主要新闻思想。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 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 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 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

2. 史量才之死

【答案】史量才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他早年曾任《时报》主笔。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1927年,史量才买下《时事新报》,1929年又从美国人福开森手中购进《新闻报》大部分股权,从而成为上海报业巨擎0“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政治态度发生很多转变,主持《申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申报》的改革及其对国民党政府的公开批评,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蒋介石亲自下令,派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3. 华盛顿邮报

【答案】《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 )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位于美国首都,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卞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4. 新华通讯社

【答案】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5. 《张园文录外编》

【答案】《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其中的部分文章曾被当时的《万国公报》转载。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其思想内容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6. 试析不同历史时期,“左”、“中”、“右”三派报刊在香港新闻事业中的变迁。

【答案】从“到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报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结束到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

第三阶段。(1)太平洋战争结束到60年代末的香港报业一一“左’夕、“中”、“右”报业格局形成与发展①“左”、“中’夕、“右”三派报刊的格局形成。这一时期政治的因素极大地影响香港报业格局。政治观点不同,其新闻报道与言论立场也大相径庭,香港人将当时的报纸分为“左”、“中’,、“右”由于办报人的三种,“左,,,即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态度鲜明的《大公报》、《文汇报》等; 而台湾国民党主办与倾向国民党的报纸,如《香港时报》属于“右”派报纸; 其余的多为中间报纸,在解放后尤其是60年创刊的报纸大都走中间路线。人民用“两头小中间大”来形容香港的报纸结构。

②这一时期“左”派报纸与“右”派报纸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左”派的报纸主要有《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晶报》、《香港商报》5种。“右”派报纸有《香港时报》、《工商日报》、《华侨日报》和《星岛日报》。70年代之前出版的报纸中,《红绿日报》、《超然报》、《新闻夜报》、《天下日报》、《真报》也都是“右”派报纸,销量不少。

③60年代后期,“左”派报纸销量暴跌。由于港英政府当时的立场是抑“左”护“右’,、亲美拥台的,因而“左”派报纸常常与港英当局发生冲突。1967年香港的“反英抗暴”更使“左”派报纸遭受巨大挫折,元气大伤。反英抗暴之前,“左”派报纸的销量合起来约占香港中文报纸销量的一半左右,但此事之后,“左”派报纸的销量暴跌,由过去的十万份跌为一两万份,读者大量流失。

④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综合性的大报和晚报引人注目。

(2)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香港报业一一“左”、“中”、“右”报业格局被打破

进入70年代后,香港经济开始起飞。中间路线的报纸发展迅速,发行量大,较为著名的有《东方日报》、《成报》和《明报》。“右派”的《香港时报》自70年代后便开始衰退,1991年停刊,其反共的立场、鲜明的政治性使其无法在香港的商业社会立足,再加上亲台的《工商日报》、《工商晚报》的停刊,“左”、“中’,、“右”鼎立的报业格局终于被打破。

(3)香港回归前后的报业发展

1992年调查显示,平均每两个香港居民便有一个人阅报。平均每人阅读一份以上的报纸。在全世界十个最爱阅报的地区中,香港位居第二。

1995年,偏右的《华侨日报》停刊,市场不断整合,1999年在面向香港13份中文日报中,传统的“左”派爱国报纸3份、大众化报纸6份、精英报纸4份。

7. 简要叙述1949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1)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办广播

①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开办的广播。中国上海出现了第一个广播电台。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建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1923年1月在上海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设置了一座广播电台。1923年3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江苏省和上海当局制止奥斯邦的活动,勒令其拆除广播设各。

②继奥斯邦之后,美商新孚洋行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创办1924年5月开始播音的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三座广播电台,也是当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电台。

③外国人早期在中国办广播主要为了商业利益。从客观上讲,他们把无线电广播引人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传播了无线电知识,揭开了中国)’一播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催生了中国人自办)‘一播事业。

(2)日伪广播及其他国家在华广播

①日本在对中国实施武力侵略的同时,又实施思想文化统治,在沦陷区建立了大小几十座日伪广播电台。

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有了沈阳、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1933年4月,日本关东军在长春建立的“新京放送局”开始播音。

③据统计,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热河省)共设广播电台25座,强制当地居民收听。伪满当局极力推销只能收听到当地日伪广播的廉价收音机,并强制中国居民购买,同时严厉取缔短波收音机,借以限制收听来自重庆和苏联、欧美的广播。

(3)北洋政府时期广播

①北洋政府在公布广播法令允许民间购置收音机时,开始着手筹建官办广播电台。1925年2月,交通部派人在北京、天津等地试验广播收音。在北京,发话机设于电话东局内,初有成效,后因政局迭变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