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1)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评述型导语的长处。
【答案】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的长处有二:
(1)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玄,深奥; 玄妙。此处指新闻事件深层的、一般不易为读者所注意、所了解的含义。通过导语中的议论,在消息的开头就将其昭示给读者,可以使读者一接触新闻就获得某种启迪,从而对消息全文产生兴趣。
(2)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公正的评判才是对艺术的尊重。当电视导演程捷就自己的创作日前在北京举办研讨会时,一种求实、不虚张的评论作风令记者感叹:良好的风尚需要大家创造,更值得在文艺界提倡。这条导语的首句和末句都是“评”,都是直接议论,它们可以引起共鸣,可以令读者对导语之后的“如何”以及“为何”产生兴趣。
己有的经验告诉我们,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②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这是由导语空间狭小、文字讲究所决定的。
③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2. 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原理)。
【答案】新闻的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力一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遵循的重要信条之一,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在理论上有其普遍性和根源性,同时又和我国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马克思把客观报道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恩格斯认为是“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一一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作为最重要的新闻专业概念之一和一种新闻理念,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事实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基本特性,新闻传播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尊重事实,要如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新闻客观性的目的是“使有理性的读者更便于发现真相”。当然,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不仅仅指向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符合,还意味着新闻传播主体的理性互动,即超越对事实的单面符合和个体理性能力的片面限制而达到“综合理性”。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说:“的确,要做到客观性是很难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从根本上看,人
们要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智力的介入,因而也就必然包含个人的系数在内。报道者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摆到他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不仅表现在他自己的参与上,尤其表现在他对事实事物的连续性的剪裁上和他所采用的形式上。”
可见,新闻客观性包含着动态地呈现客观事实的理性过程,除准确、公正、多面地报道之外,还深入事实,通过理性的解说道出真相。由此可以认为:客观性是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全面、准确的前提条件,只有客观,才能接近事实; 只有不断接近并揭示事实,才能得到真实; 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和准确才得以存在,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体现。
3. 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答案】事件通讯报道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这一类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
突发性事件大多为灾难性事件,伴随着人类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坏消息”、“坏事”,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难度比较大。曾几何时,我国新闻界对突发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是一个禁区。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新闻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也由少及多,由浅及深,突发性事件逐步成了事件通讯的主要内容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多数媒体总是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先用消息抢先报道,将灾难的大致情况和损害程度抢先告诉读者,以满足读者尽快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继而再采写详细的事件通讯,将消息中的“如何”以及“为何”要素一一展开,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探索,满足老百姓详知、深知的心理需要。
(2)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
这些事件一般是意义重大且事前预知的。如党的重要会议的召开、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功实施长江三峡截流、成功发射卫星、重大体育赛事、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的审判等。对这些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报纸一般要发大型的具有历史文献性质的纪实性事件通讯。近几年,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和电视现场报道的兴起,电视报道全程跟踪事件的发展,与报刊的纪实性事件通讯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声画同步的绚丽画面和现场气氛,比用文字记载的事件现场更生动快捷。于是,报纸上的事件通讯更注重多角度再现和对背景材料的穿插使用,使报道向纵深化发展。
(3)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夕:一个老人摔倒了,被送往医院; 一个小学生迷路走失,几天后被好心人送回家; 消费者买了伪劣商品要索赔; 十几个民工到希望工程办公室捐资救助失学儿童……千千万万这样的小故事、小事件,既不像突发性事件冲击力那么强,又不像重大活动那样为众人瞩目。但是,通过展示这类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过程,褒扬社会中的人类美德,传递精神文明,针}z时弊、抨击邪恶,有利于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发挥新闻引导舆论的作用。所以,这一类生活中的故事也常常成为事件通讯的重要题材。
4. 解释性报道兴起的原因和采写特点有哪些?
【答案】解释性报道又称背景新闻,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也是典型的深度报道。解释性新闻的特点,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1)解释性报道兴起的原因
解释性报道从20世纪30年代引起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解释性新闻己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报道方式。解释性报道兴起并发展的原因在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自从20世纪30年代解释性新闻引起重视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解释性新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报道力式。日本著名新闻学者新井直之教授曾指出:“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即将到来的第三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解说报纸”时代,是以解说一一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时代。这一切都说明,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想在解释性报道方面一显身手。
①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
解释性消息因其提供的是全局性背景,说明的是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自然界的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所以它可以使新闻更易理解,从而也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②解释性消息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间题的“全像”。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多如洪水。然而,它们往往又是支离破碎、不连贯的,令读者难以把握。面对这种情况,媒体有义务提示重点,并就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对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发挥新闻信息讲解员的作用。解释性报道,包括解释性消息,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
③解释性消息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作用,也更具建设性。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之一是主观色彩外化,言论功能较强。而解释性消息因其重点分析、解释“原因”、“为何”。所以,它可以集中、系统地进行事理或病理探测。换言之,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问题、说明问题,从而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出建议。
(2)解释性报道的写作特点
①要有大背景意识写作解释性新闻,记者必须善于调遣和使用大背景,即全局性背景。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有区别。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其地位大多为从属性,为说明、补允、烘托新闻事实服务。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诊释新闻事件的整体,即“大背景”。大背景意识要求记者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
②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解释性新闻也应注意客观色彩。因此,它不提倡记者直接发表议论。解释性消息要求用背景性事实,用事实自身所显不出来的逻辑关系来说明问题。
③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