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1)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黛安娜葬礼隆重举行》一文的写作特点。
附材料:
黛安娜葬礼隆重举行
「路透社伦敦(1997年)9月6日电」黛安娜王妃的灵枢今天上午被安放在炮架上,由来自皇家卫队的六匹黑马拉着缓缓地行驶在伦敦阴沉沉的大街上。她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跟在她的灵枢后面。
步行跟在黛安娜工妃灵框后的还有查尔斯工储、菲利普亲工和黛安娜的弟弟斯潘塞。数百万哀悼者等在道路两旁,看着送葬队伍通过。当送葬队伍经过白金汉宫时,身着黑色服装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其他皇家成员低头志哀。随后乘车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参加葬礼。黛妃的灵枢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鲜花。在送葬队伍从肯辛顿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两个小时的路程中,哀悼者中有人向黛安娜的灵枢投掷鲜花。有人哭喊着:“黛安娜,我们爱你。”
【答案】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素描,是描写性消息的典范。该文通篇描写,细致地记录了戴安娜王妃葬礼的场景,较为完整地向读者再现了送别戴安娜王妃这一富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1)文章结构灵活,没有照搬倒金字塔机构,而是按照事件现场进展的时间顺序行文,读者对事件过程的接收更直接,不需要再经过时间的调换。
(2)注重典型细节的描写,较好地传达了葬礼现场特有的气氛。比如,“六匹黑马拉着缓缓地行使在伦敦阴沉沉的大街上”、“身着黑色服装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其他皇家成员低头志哀”、“有人哭喊着‘戴安娜,我们爱你”,等典型细节的描写,将葬礼进行过程中浓重的哀悼氛围表现出来。
(3)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尤其是用白描手法,将现场的色彩准确而全面地再现,诉诸视觉,给读者以更直观的感受。比如,“黑马”、“穿着黑色服装的”,以及“灵枢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的鲜花”,这些现场色彩的再现,仿佛让读者感受到来自现场的视觉冲击,有身临其境之感。
2. 为什么说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答案】通讯虽然在素材、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与消息有较大的差异,在时效上也稍逊于消息。但是它与消息有一个共同点,即同属于“新闻报道体裁”。换言之,通讯所报道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尽管通讯材料的细腻和文笔的优美与文学作品有相似之处,但人们阅读通讯时,很明白自己在读新闻而非在读文学作品,相信它的内容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在这里,“真实存在’,、
“真人真事”是通讯立身的根本。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属于新闻报道文体,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
(1)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
与消息一样,真实性对通讯的限定是同样严格的。凡通讯中报道的人和事,包括细节、情感、心理活动等,均应属实。
(2)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是对新闻作品的基本要求。尽管通讯篇幅长、内容详细、完整,采写需要的周期长,但因其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处于“现在时”的新闻人物,因此必须讲究时效性。
(3)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
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是看它是否传播了对受众有用的信息。
3. 简述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答案】预测性消息直接为读者的生活服务,其写作要做到:
(1)及早预测
记者要有忧患意识,经常关心、思考社会间题,及早发现隐患以及其他有关未来的信息,及早采写预钡」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地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2)他人预测
预测性报道作为新闻,不能是记者出面预测,它是预测活动、预测性意见的客观反映。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应注意交待预测的行为主体,以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增强预测的说服力。
(3)权戚预测
他人预测并非是随便什么人的预测,为了发挥决策参谋的作用,这个“他人”应当是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是具有权威性的人物,以保证预测的科学性和新闻的影响力。《中国拒绝金融风暴登陆》是典型的一例。陈全庚以外汇专家的身份发表的预测性看法,是很有分量的。
(4)深度预测
做好深度与粗应该做到:①避免简单化。消息中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而且,也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②预测到位。预测性新闻在采访阶段就应不断地探寻“将会怎样’,,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通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5)审慎发稿
西方新闻界有人甚至将预测称为“智力游戏”。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作为预测,都有其不确定性,其结论都有“言不中的”的可能。
4. 寻找吐篇近期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特写,具体分析其写作的优劣。
【答案】(一)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一:
“沈书记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2009年12月3日下午,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回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到了最熟悉沈
浩的小岗村村民当中。
在沈浩离开他热爱的小岗村近1个月的时间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己先后在安徽省多个市县做了巡回报告。
在沈浩指挥修建的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报告厅里,在沈浩曾经无数次讲话的主席台上,凤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冬梅,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沈浩四哥、萧县杨楼镇人大主席沈明儒,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等强忍着泪水,向大家讲述了沈浩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心系群众、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气氛凝重。台上、台下共同追忆着引导村民奔小康、六载离家鞠躬尽瘁的沈浩。
当沈明儒硬咽着讲述“沈浩流过三次泪”的故事时,报告厅里的小岗村村民、中央新闻单位采访团的记者、工作人员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不禁潜然落泪。
周冬梅说:“在风阳,了解沈浩的人对他的共同评价是,这是一位公而忘私、对群众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激情、敢想敢干、勇于挑战的好干部。只要是对小岗发展有利的事情,无论多么难,他都要坚持干下去。”
这6年是小岗村村民收入增长最快的6年。2008年小岗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在小岗村,处处凝结着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共谋发展的激情和艰辛。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向大家讲述沈浩一天奔波三地,顶风冒雪接待三批客商,工作会一直开到晚上11点的故事。夏树在报告中讲述的一个细节,让大家对沈浩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夏树说,他曾问沈浩:“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小岗苦不苦? ”沈浩当时回答:“是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小岗村一天天在变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作为一个男人,我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人生中真正能独当一面、千点事业的时间,没有多少年。我能把自己最好的一段时光献给小岗,实实在在为农民干事,我觉得值! ’’听到夏树的讲述,在场的人们无不由衷地对沈浩高尚的精神境界肃然起敬。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我这个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 怕沈浩走。当时沈浩在小岗3年快到期,就要回城了。我们急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凑在一起合计,说什么也要把沈浩留下来! 我们写报告为留沈浩又按了一次红手印。”
"2009年9月24日,我们又按下了186个红手印,想要再次留住这位好干部。可是万万没有想到,1个多月后,沈浩永远留在了我们小岗村。11月8日,我们小岗人,用最隆重的方式,把沈浩的骨灰接回了村里。那天,在沈浩的墓前,我大哭了一场。”这位70多岁的老人声泪俱下地说。
1个多小时的报告会结束了,小岗村村民杜永兰哭得鼻子、眼睛通红,她走出报告厅时,泣不成声地告诉记者:“我嫁到小岗村几十年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书记! 他从来没有瞧不起我们,我们有难事,他总是帮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我们给他添麻烦。他节假日也不休息,基本都在村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