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注意不仅是个体进行信息加工和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完成各种行为的重要条件。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工作,从而达到预定目的。以往对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注意在空间维度上的分配,注意瞬脱是注意研究中的最新动向,侧重研究注意在时间维度上的分配。对注意瞬脱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揭示注意的本质,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现象,加深对意识本质的理解,提高人机系统的有效匹配。 1992年Raymond等人ˉ[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PostTargetProcessingDeficit),并为这种目标后刺激处理缺失现象杜撰了一个新词一注意瞬脱(AttentionalBlink,简称AB)。AB的研究主要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SerialVisualPresentation,简称RSVP)范式,这个范式是在同一位置快速连续呈现一系列刺激,要求被试辨别或察觉特定刺激。AB缺失是指,在被试辨别RSVP刺激流中先后出现的两个特定刺激Tl和T2.时,如果被试正确辨别Tl,那么对T1后500ms内出现的T2的辨别能力就会受到损害。 十多年来,研究者对AB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遮蔽的对象和作用,对AB和遮蔽的关系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非遮蔽阶段、遮蔽阶段和超越遮蔽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1996年,称为非遮蔽阶段。研究者的共同结论是:TI+1(紧跟在T1之后的干扰刺激)决定AB的产生并调节AB的大小。第二阶段是1996年~2003年,称为遮蔽阶段。研究者把T1+1和T2+1分别看成T1和T2的遮蔽,开始研究T2+l对T2的作用。他们的共同结论是:T1和T2之后必须有遮蔽才能产生AB缺失,而且T2的遮蔽必须是延迟遮蔽。第三阶段是2003年~现在,称为超越遮蔽阶段。研究者开始质疑遮蔽理论,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T1和T2没有遮蔽也能产生AB。 本研究继续深入探讨AB缺失产生的机制。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RSVP范式。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在尽量排除干扰刺激影响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在前三个实验中探讨了遮蔽对AB的影响。实验一分为四个条件:标准RSVP刺激流遮蔽条件、简化RSVP刺激流遮蔽条件、无遮蔽条件和控制条件。任务l是判断红色字母F或J,任务2是报告蓝色字母,实验结果显示标准RSVP刺激流遮蔽条件、简化RSVP刺激流遮蔽条件、无遮蔽条件都能产生AB,但是标准遮蔽条件和简化遮蔽条件产生的AB大于无遮蔽条件产生的AB。实验二分为相同的四个条件,但是任务l是判断红色字母的正反性,任务2是报告蓝色字母。实验结果显示三种实验条件效果一样,都能产生AB而且没有显著差异。实验三和实验二相似,差别在于任务1是判断旋转180度的字母的正反,三种实验条件都能产生AB而且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四用量化的反应时对前三个实验中的任务1的难度做了区分。分辨字母无遮蔽、分辨字母有遮蔽、辨别旋转O度字母正反性和辨别旋转180度字母正反性难度依次增加。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标准遮蔽条件和简化遮蔽条件效果一样:2、遮蔽不是产生AB的必要条件,只要任务1的反应时达到380ms以上就可以产生AB;3、遮蔽的作用是使任务1的反应时增加3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