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765公共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信息不对称
【答案】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质上出现了差异。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所掌握的信息一般要远远超过购买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必然要试图利用其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这种谋取利益的活动又往往会降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
2. T.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答案】史密斯模型是指山史密斯提出的一种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史密斯认为,政策可以被界定为由政府在旧的机构内,设立新的处理公共事务的模式或机构,或改变原来的处理模式的复杂行动。政策发布以后即在社会上产生一种“张力”。政策付诸实施以后,政策执行者和受政策影响者,就会感受到一种张力或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冲突。政策执行所产生的张力可能会引起激烈的抗议,因此可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政策目标,也可能带来一些其他变革。如果在对张力进行处理以后,运作顺畅,就实现某种制度化,在必要的时候才给予回馈。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四类:
(1)理想化的政策。即政策目标是否切合实际? 政策内容是否妥当? 政策规定是否明确、可行?
(2)执行机构。即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或单位的特性如何?
(3)目标群体。即受公共政策影响的政策对象的特性如何?
(4)环境因素。即影响政策执行或被政策执行所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因素,可能是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
二、简答题
3. 如何评价企业型政府理论?
【答案】对企业型政府理论的评价包括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型政府理论的积极意义
企业型政府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政府的新视角,在重新审视当代政府角色、正确认识政府职
能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该理论一经问世就在美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始于1994年9月的美国克林顿政府行政改革,正是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指导的,结合我国今天的改革实践,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很多方面依然具有生命力,并且对我国的改革实践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局限性
许多学者对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有价值的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①学者贝龙和戈尔对于企业型政府提出四种反思,认为在企业型政府理念中,存在着企业自主性与民主责任性之冲突; 公共企业愿景与市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企业秘密性与民主开放性之问的冲突以及企业风险承担与民主的公共财处置责任之间的冲突。
②学者凯顿亦认为,由于对政治与制度环境的忽视,企业型政府将使改革推动者产生错误假定:将公共管理视为单独功能,而忽略其中包含的政治问题; 认为企业之成功经验是好的经验; 以大致的营利观点评价行政绩效,将忽视其可能对社会环境造成的破坏。
③学者泰瑞亦提出企业型政府的三项限制:第一,公共企业家偏好问题; 第二,公共企业家崇尚变革与创新,然而许多变革与创新未必带来组织的正面发展; 第三,公共企业家有反传统的倾向,轻视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价值与信仰。
4. 简述工作生活质量。
【答案】(1)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
工作生活质量是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它包含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下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与潜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大体包括:①劳动报酬的充分性和公平性; ②安全和有利于健康的工作条件:③工作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④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 ⑤员工生涯发展; ⑥参与决策,民主管理; ⑦工作具有社会意义; ⑧保障员工在组织内的权利; ⑨工作以外的家庭生活和其他业余活动。
(2)工作生活质量发展的原因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下列方面的原因导致工作生活质量在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一场普遍的社会运动:
①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使工作者转而追求权利、平等及成功。
②教育水准的提高,使工作者的期望提升及对权威的接受程度降低,并要求参与和影响。③劳动者权益法的实施,权利的平等化,使劳动者觉悟到自己应有的权益。
④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使得主雇关系是员工的自尊与荣誉、雇佣间的平等关系。
⑤新价值观形成,人们普遍认识到工作、收入、就业福利和高水平的生活不再是特权而是权利。
(3)工作生活质量的标准
工作生活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事制度的公正化,包括录用、升迁、绩效、奖惩等的公平性;
②符合组织事业发展的需求的前提下,帮助员工发展能使他们实现其能力和兴趣的事业:
③工作本身更有意义和挑战性(包括多样化、成就感和自主睦等);
④通过各种类型的奖酬有效地激励员工,并保障员工的福利;
⑤建立和促进更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群体间关系;
⑥促进组织成员的参与、民主,并实现权利的均等化;
⑦建立和保障安全与健康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⑧使理想的已经确认的组织目标和变革得以实现。
工作生活质量是指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干预方法,以改善组织效能与组织成员福利的过程。它包含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工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与潜能发挥。
5. 简述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答案】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模型是现实世界的的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在研究公共政策时我们通常会建立一些抽象的模型,来理解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过程模型又称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理论,它试图通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公共政策的过程模型认为公共政策的过程大致如下:
(1)社会问题的出现。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障碍,从而影响到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公共政策大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
(2)社会问题的确认。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政府的政策范围、进入政府议程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社会问题的确认是发现社会问题的内涵和界限,界定社会问题的性质、深度和广度、严重程度和关联性,寻找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途径以及进行社会问题分析的过程。
(3)政策议程的建立。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政府或社会不可能都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了也无法全部采取适当政策加以解决。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每个政府部门都有一些经常性的政策议程,井常常要为解决若干新的问题而建立新的政策议程。
(4)政策规划。政策议程建立之后就进人了政策规划阶段。作为政策制定过程的核心环节,政策规划是指政策方案策划、设计、评估和选择的过程。其主体类型可分为单一式和多元式两种,前者主要针对政府有关机构,后者主要针对政府系统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
(5)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一经采纳就开始进人政策执行阶段。所谓政策执行就是把政策方案的内容转化为客观现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策执行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使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形态的东西。从理论到实践,当然是为了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6)执行效果的评估。政策过程中这一阶段进行的评估通常也被称为后评估。由于人的主观局限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事与愿违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是难以划等号的。因此,需要对执行的效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这种评估是信息不断反馈的过程,日的是确定政策的价值和决定政策的取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