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网络计划技术是指以网络计划对任务的工作进度进行安排和控制,以保证实现预定目标的科学的计划管理技术。网络计划由两部分构成,即网络图和网络时间参数。其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它的优点是:①能清楚而明确地表达各工作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易于发现项目实施中经常出现的时间冲突、资源冲突; ②网络图的编制可粗可细,可以随着项目进展的深入而不断细化; ③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多级网络计划系统。
2. 组织创新
【答案】组织创新是指管理的创新职能在企业组织方面的运用过程,组织创新主要包括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知识经济的到来挑战着传统的企业制度,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正朝向知识拥有者方向变化,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知识逻辑”,这也就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2)企业层级结构创新。层级结构曾是人类组织结构的伟大创新,目前仍是企业的主要特征。作为工业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层级结构曾表现出如下主要特征: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分工细致,责权明确; 标准统一,关系正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原来企业“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逐渐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分权化是近年来企业层级结构创新的重要趋势。
(3)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使企业文化带来以下方面的调整: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手段,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副产品; 企业文化将从记忆型转变为学习型; 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3. 社会责任
【答案】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这一定义的前提是:第一,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第二,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一般而言,企业与管理者应该承担以下几种社会责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企业对顾客的责任; 企业对竞争对手的责任; 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力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 ②把不利的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 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
4. 无边界组织
【答案】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边界有两种类型:内部边界和外部边界。内部边界包括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而纵向边界则是将员工划归为不同的组织层级。外部边界是将组织与其顾客、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分离开来的隔墙。管理者可以运用虚拟或网络的结构设计削弱甚至消除这些边界。无边界组织是相对于有边界组织而言的。有边界组织要保留边界,完全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稳定与秩序。但无边界组织也需要稳定和呈现度,所以它绝不是要完全否定企业组织必有的控制手段,包括工作分析、岗位定级、职责权力等等的设定,只是不能把它们僵死化。
5. 管理审计
【答案】管理审计是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鉴定的一种方法,它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还要广泛。管理审计虽然也可以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得到客观的评价,企业通常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管理审计利用公开记录的信息,从反映企业管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若干方面将企业与同行其他企业或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水平。
管理审计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指导企业在未来改进管理系统的结构、工作程序和结果提供了依据。但管理审计也存在不足,主要是过多地评价组织过去的努力和结果,而不注重预测和指导未来的工作,这一点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二、简答题
6. 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内部审计,特别是进行深入、详细的审计可能需要很多的费用。
(2)内部审计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技能训练。
(3)许多员工可能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审计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和思想沟通,那么可能会对组织活动带来负激励效应。
7. 简述控制的程序。
【答案】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1)确定标准
由于计划是管理人员设计控制工作的准绳,所以从逻辑上说,控制过程的第一步总是制定计划。然而,由于计划的明细度和复杂性都不一样,并且管理人员通常也不可能事事过问,所以就得制定具体标准。按照定义而论,标准是考核业绩的尺度,是从整个计划方案中选出的用以衡量业绩的计算单位。这样就可给管理人员一个信号,使他们知道事情的进展情况,而无需过问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每个步骤。
(2)衡量业绩
由于按标准衡量业绩的方法并不总是行得通,理想的做法是:以预见为依据事先找出偏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偏差。精明而又有远见的管理人员,有时能够预见到脱离标准的偏差。但是如果缺乏这种能力,则需要尽早揭示偏差。
如果标准制定得当,又有确切地评定下属人员工作的手段,那么对实际业绩或预期业绩的评价就会相当容易。但许多活动都难以制定准确的标准,并且也有许多活动难以衡量。对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要规定其工时标准是十分简单的,同样,按这些标准衡量业绩也很简单。但如果是客户定做的产品,由于标准难以制定,则业绩的评定可能比较困难。
此外,在工作的技术较低的领域,不仅标准难以制定,而且也难以评价。例如,要控制财务副总经理或产业关系部主任的工作就不容易,这是因为难以制定明确的标准。这些管理人员的上司就往往凭借含糊的标准来衡量,诸如企业财务状况是否正常、工会的态度如何、有无罢工、下属的工作热情与忠诚度如何、业务关系状况以及这个部门的全面成就(对此往往以未遭失败的根据来反证)。同样,上司的衡量结果也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同时,如果这个部门看来是以合理的成本做出了预期的贡献,并且也没有造成太多严重的错误,如果能以可衡量的成就来证明该部门管理是健全的话,那么一个笼统的评价也就足矣。问题是:当控制工作不在装配线、车间或计算机上进行时,这项工作就会很复杂,也往往很重要。
(3)纠正偏差
标准应当反映组织结构中各种不同职位的立场观点,如果按这些标准来衡量业绩,也就便于纠正偏差。管理人员根据委派给个人或群体的任务确切地知道必须在何处采取纠正措施。
可以把控制看成是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也可把控制同其他管理职能结合起来,纠正偏差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管理人员通过重新制定计划或调整他们的目标来纠正偏差(即运用改变航道原理)。他们也可以运用组织职能重新分派任务或明确职责来纠正偏差。他们还可以采用增加人员,更妥善地选拔和培训下属人员,或是最终解雇、重新配备人员等办法来纠正偏差。除此以外,他们也可以用更高明的领导方法如对下作做出更全面的说明和采用更为有效的领导方法来纠正偏差。
8. 什么是标杆控制? 标杆控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案】(1)标杆控制的含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