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11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者,本始材朴

【答案】“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 达、类、私

【答案】达、类、私是指后期墨家从概念外延上将“名”分为的三种类型。

①“达”是指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或类的概念比如“物”的概念包含所有的事物:

②“类”是指一般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例如“马”的概念就包括了一切的马;

③“私”是专指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如“臧”这个名词特指了某一个人。这种不同等级的类的概念,是有类属关系的。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对其后荀子的逻辑思想有很大影响。

3.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4. 《坛经》

【答案】《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典籍。又称《六祖坛经》,全称是《六祖法宝坛经》。《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内容丰富生动,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系统、经典、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禅宗特有的宗风和禅法。

5. 通几

【答案】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

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6.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答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是程颐在张载批评道教有生于无、佛教空生万法的思想是“体用绝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用来界定儒家关于体用的说法。他在《程氏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个思想本来是用来表示卦象所表达的义理和纷繁复杂的卦象之间的关系。认为理和象是不可分的,理是象之理,象是理之象。二者是显微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这个提法应用到理事关系上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义。理可以看做事物的本质,是至微的; 事可以看做感性的现象,是很显著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则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7.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8. 变、化

【答案】“变”、“化”是张载认为的气化的两种形式。他认为“由气化而有道之名”把气化的过程规定为道的内容。在他看来“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对于一个变化过程来说,变是指显著的变化,而化则表示一种逐渐和细微的过程。变化二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从变到化,是由显著的过程转变到细微的过程,即“由粗入精”。渐变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显著的变化,用显著的变化来显示细微变化所积聚的结果。“变”、“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其理论形式虽然简单,但也表现了理学早期建构本体论、宇宙论的努力。

二、简答题

9. 简述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是什么?

【答案】民胞物与出自张载的《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意思是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张载的这一思想,被后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所广泛认同,并鼓舞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于水火,对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大其心,而去体认天地万物

张载区别了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主张大其心,而去体认天地万物。他认为“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大心的结果就是“性与天道不见乎有小大之别”。这是一种很高远的人生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能“视天下之物无一物非我”。人由“气质之性”回复到“天地之性”即能够正确地理解宇宙人生,不为生死寿天所苦,不为贫贱忧戚所累,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这样就能胸怀宇宙,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

(2)《西铭》

张载将自己的这种理想生活和人生境界形成文字,即《西铭》。《西铭》解决人如何看待宇宙万物以及如何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问题,以气为基础,将天地万物都统一了起来。

①人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天地就是人的父母,人民和万物就是我的同胞兄弟,君主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嫡长子,大臣就是辅佐长子管理家庭事务的宰相。从这样一种觉解上来看,人就会超越个人的利害,对道德义务有一种更高的意识。我们从事的道德活动,是对天地尽孝道而己。这样,我们就会超越富贵贫贱,保持一种安宁的心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宇宙尽义务的事业中。

②张载主张将儒家伦理现实化为人们生活的准则,不计较生活中的坎坷际遇,在有限的人生中,通过道德的自律与践履,超越自我,求取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儒学的发展来看,张子的《西铭》说,己把儒家的境界形上学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

10.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区别?

【答案】(1)“兼爱”的含义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他要求人们抛弃血缘与等级差别观念,爱人如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实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理想社会。

(2)“仁爱”的含义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不同于对兄长的爱,对自己父母的爱不同于对别人父母的爱。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也就是把对父母兄弟的爱层层向外推广,逐渐扩展为对宗族、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爱,其中最真实、最浓厚的爱是“亲亲”之爱,所以说“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

(3)两者的区别

①儒家强调“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主张爱有等差; 墨家强调普遍平等的爱。

②儒家的“仁爱”是先己后人,推己及人; 墨家则主张有已有人,先人后己。

③儒家的“爱人”没有涉及到利:而墨家把“爱”与“利”结合起来,把“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基础。

1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案】中国哲学史上最旱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