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原工学院思政部中国哲学史(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2. 《老子》论有无
【答案】《老子》论有无是指《老子》这一哲学体系中的有无观。《老子》中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时一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无”实际上“道”与“无”同义,两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和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老子》又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认为“有”之所以能为利,是因为存在“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3.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4.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5. 《释私论》
【答案】《释私论》是稽康关于精神境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君子”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就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君子”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认为,公私是主要问题,“显情”、“匿情”都是公私的表现。一个人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感情都不公开,而是被隐蔽起来,这称为“匿情”因此这些人终究有私。有些人虽有“矜尚”和“违道”等缺点,但是如果他公开、不隐蔽其思想感情,这称为“显情”这些人表现出有公。稽康认为,这样讲,对于有善者与有非者皆有好处。这样一来,有善者就能进一步为善,有非者也能受到挽救与勉励。
6. 忠恕
【答案】忠恕是儒家“仁”义的基本方法,孔子的一贯之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意为待人忠心; “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自己不愿之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南宋朱熹注为:“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忠恕”之道阐明推己及人的模式,不仅作为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衍生到人与自然、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四法界
【答案】四法界是指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把法界分为这四种。①“事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②“理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等量,虽有差别,而体性为一,同于一理。也即是无差别性的宇宙真理。
③“理事无碍法界”是指实相之理因事而显,千差万别的事物由得理而存,理事交融,互为依缘而不为障碍。
④“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一切有分齐的事法,表面上虽有差别,但从一心所显这个角度看,性质为一,故能称性通融一一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四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的层次的认识。华严宗认为,前三种都是凡夫的认识,后一种属于佛智,即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8.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答案】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享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二、简答题
9.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答案】“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义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 “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 “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 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
b. 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
c. 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孙中山把知行关系概括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③“知难行易”说
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倒、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即“知难行易于证”)作为论证,说明获得理论知识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知难行易”说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
a. “不知亦能行”如前所说的“不知而行”就表明行先知后,行易于知;
b. “知之惟艰”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他还提出“知之则更易行之”的命题,认为“知而后行”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3)评价
①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具有当时的现实针对性,在当时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②对于“知难”的强调,导致孙中山依据经济学分工原理而推演出“分知分行”的观点。认为科学愈昌明,人们的知与行愈分离,“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这样不仅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而且实质上是将社会人分为“主知”、“主行”两个等级;
③孙中山对“知难”的过分强调,也有夸大理论作用、轻视实践意义的倾向,从而不能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