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701哲学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

①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因而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

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哲学则是以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因而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它深深植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沃土之中,没有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能促进科学事业的更快发展,如果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用唯心主义或机械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往往会误入歧途。

2. 实践与真理的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践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①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② 实践把人的目的、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其三种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2)真理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其本质规定。它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从相对逐渐走向绝对,是它的一般发展过程。它来源于实践,随实践发展而发展。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它是具体的,不存在抽象的真理。它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3)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

真理的内容包含思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要判定主观思想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不可能从这种关系的任何单独的一方得到回答。在主观范围里是无法解决的,而单凭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也不能将主观和客观直接加以对照。只有依靠主观与客观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形式,才能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

②实践的特点

a. 实践的性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过程是把人的主观目的加以物化,实践的结果就是物化了的主观目的,由此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践不仅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这是实践成为真理标准的内在根据。

b. 实践标准

第一,从它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来说,是绝对的;

第二,从它是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有条件的来说,则是相对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实践标准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反映了真理标准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 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

【答案】(1)因果联系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因果的关系是确定的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因果联系的基本特点。因果联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②因果的区别是相对的

如果把具体的原因与结果纳入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之中,那么,统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反之亦然。

③因果的关系是多样的

宏观世界不同于微观世界,生物界不同于非生物界,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是自发地起作用的,而社会领域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

④因果联系是复杂的

主要的类型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在分析复杂的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

4. 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

【答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制约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在于:

(1)物质生产实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进行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政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离开了生产实践,就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他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

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类从事其他活动提供物质的和时间的条件,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人类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发展的程度。

(2)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及其发展的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亦即受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3)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表现与结果。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不仅引起社会形态的量变和进化,而且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导致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4)物质生产实践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物质生产实践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它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根据,并集中地表现着人的本性,规定着认识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以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存在状况。

总之,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也是认识和理解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关键,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一切现象的总的根据。

5. 阶级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1)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产生的必要条件

大量史料确凿地说明,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并不存在阶级。那时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可供私人占有,因此不可能发生阶级的分化。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才为阶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这时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和集体的劳动成为可能。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有了分工和交换,就使财富的积累和大量占有他人劳动具备了现实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财富的私人占有便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趋势,最终导致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的瓦解,而代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制度。阶级的分化和对立,便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得以发生。

(2)历史上最初的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的形成

奴隶主和奴隶是最初的基本阶级。在氏族制度开始解体时,一方面随着社会职能的独立化,一些担任公职的人如酋长、军事首领、祭司等,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剩余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另一方面,氏族内部出现一部分富裕家庭,他们通过分下和交换使自己占有了较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两部分人有可能吸收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供自己剥削,这便是最初的奴隶主阶级。与此相应,以往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往往只能被杀掉甚至吃掉的俘虏,现在被留下来做劳动力,而氏族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