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

A. 地理条件

B. 人口条件

C. 资源条件

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都属于社会意识中的上层建筑分类,通过对社会存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由此产生的社会意识。因此,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一式。

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D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

A. 它的存在性

B. 它的物质性

C. 它的运动性

D. 它的结构性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

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 “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 )。

A. 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

B. 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C. 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D. 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答案】B

【解析】或然性是指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的测定。或然率是所要测定的偶然事件的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总数之间的比率。因此,或然率这一概念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5.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包括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这种选择是( )。

A. 自由选择

B. 受到被反映客体的制约

C. 主观任意的选择

D. 无意识无目的的选择

【答案】B

【解析】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人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但是人的选择不是主观随意的“自由选择”,也不是无意识无目的选择,而是在受到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

6. 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 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 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 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 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因果关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题干中一些哲学家认为因果关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否认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7. 在生产关系结构中,决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 交换关系

C. 分配关系

D. 消费关系

【答案】A

【解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历史上依次经历的五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适应,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类型,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性质; ②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中,由于具体形式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也有不同特点。

8.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 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9.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形容只看见事物的一部分,而没有完整地认识事物。这是在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我们坚持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0.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在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