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延安大学F56普通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化学渗透假说。
【答案】化学渗透假说是1961年英国生物化学家Mitchell 提出的解释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该学说认为: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从线粒体内膜的里层向外层转移,形成跨膜的氢离子梯度,这种势能驱动了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了动力),合成了ATP 。这一学说具有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到公认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化学渗透学说可以很好地说明线粒体内膜中电子传递、质子动势的建立、ADP 磷酸化的关系。
2. 平行进化。
【答案】平行进化是指两个或多个系谱,因有大体相近的进化方向而分别独立地进化出相似的特征。
3. 多聚体。
【答案】多聚体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组成多聚体的小分子成为单体。蛋白质、核酸、多糖都是多聚体。
4. 核膜。
【答案】核膜包在核的外面,由两层膜组成,两膜之间为核周腔。在多种细胞中,外膜延伸与细胞质中糙面内质网相连,核膜内面有纤维状蛋白组成的核纤层。核膜上有小孔,称为核孔,与核纤层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
5. 原初电子受体。
【答案】原初电子受体是指直接接收反应中心色素分子传来电子的电子传递体。PSI 的原初电子受体是叶绿素分子,
6. 胞内消化。 的原初电子受体是去镁叶绿素分子。
【答案】胞内消化是指整个摄食过程,包括摄入、消化、吸收和排出都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的过程(单细胞原生动物都进行胞内消化)。
7. 光呼吸。
【答案】光呼吸是指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释放
8. 光合速率。
【答案】光合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吸收量或的释放量,也可用单位时间、的过程。
单位叶面积上的干物质积累量来表示。
二、简答题
9. 抗体是怎样对付细菌和病毒的?
【答案】(1)抗体是通过沉淀和凝集对付细菌和病毒的。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Y 形,至少有2个结合点。一个抗原分子常有多个能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即常有多个抗原决定子。因此,一个抗体可和2个以上抗原结合,而一个抗原则可和多个抗体结合。
①抗原分子是可溶蛋白质时,抗体结合抗原分子使其失去溶解性而沉淀;
②抗原分子位于细胞上时,抗体结合抗原分子使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如血液凝集;
③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可长大形成吞噬能力强大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刺激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吞噬作用)。至此,侵入的抗原分子被彻底清除。
(2)补体反应。补体系统(简称补体)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类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分别称为B 因子、D 因子等。此外,还包括许多调节蛋白分子。对于细菌等细胞性质的抗原,只依靠抗体的作用往往不能消灭,必须在补体产生的孔道复合体嵌入病原体的细胞膜后,使病原体死亡。补体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反应之后,或在细菌等抗原的直接刺激下,才陆续被激活。激活过程十分复杂,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外膜穿孔而死亡的孔道复合体。
(3)K 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还促进杀伤细胞的活跃。K 细胞的细胞表面具有免疫球蛋白G 的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K 细胞的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素,杀死抗原。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除K 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样也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10.简述神经信号产生和传导过程。
【答案】神经冲动的到达,使神经元细胞膜上的
一下子从.
升为通道打开,胞外大量拥入,使膜电位
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后,局部的细胞膜的膜内外电荷分布与邻侧差别悬殊,从而引发邻侧细胞膜也发生上述的变化,即产生动作电位,于是刺激所激发的神经冲动,便沿神经纤维迅速传布开去。
突触中前后两个细胞膜之间的缝隙很小,仅仅宽约
触前神经元的跨膜电位改变
,通过化学物质(信使分子、神经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神经信息。基本过程如下:(1)神经冲动抵达突触前轴突末梢;(2)突内流;(3)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4)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过剩的神经递质以各种方式从突触缝隙中清除,以便使突触后细胞可以很快从兴奋中恢复,准备迎接下一次刺激。
11.简述核孔的作用。
【答案】核质交换的双向性亲水通道;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生物大分子的核质分配主要是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完成的,需要消耗能量,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并且是双向的(即核输入与核输出)。转录产物RNA 的核输出,转录后的RNA 通常需加工、修饰成为成熟的RNA 分子后才能被转运出核。
12.比较糖发酵作用和有氧氧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案】糖发酵作用和有氧氧化的相同之处:
(1)实质上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
表
13.列举几种观察活细胞结构的光学显微镜技术。
【答案】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观察活细胞结构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如下:
(1)相差显微镜:用环状光阑代替可变光阑,用带相板的物镜代替普通物镜,这些特殊装置能使活细胞或未经染色的标本中各部分的折射率或厚度的微小差异,产生相位差,然后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的原理,把相差变成振幅(明暗)之差,使人的肉眼能够辨认出来。
(2)暗视野显微镜:暗视野法的主要部件是暗视野聚光镜。使用时须先用明视野聚光镜把库勒照明系统调整好。换上暗视野聚光镜时,要把载玻片移开,将浸没油滴在聚光镜顶部,再把样
品载玻片搁在物台上,浸没油便充填在两者之间,这种聚光镜须与装有可变光阑的100×油镜配用。
(3)紫外荧光显微镜:用紫外光激发荧光来进行观察的显微镜。标本在可见光中觉察不到结构细节时,经过染色处理,以紫外光照射时可因荧光作用而发射可见光,形成可见的图像。
(4)扫描显微镜:成像光束相对于物面作扫描运动。
1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等植物的生活史。
【答案】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1)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配子体发达,孢子体退化,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