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受众极化指的是什么? 哪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受众极化的特征?
【答案】(1)受众极化的定义
受众极化,是指受众分化为忠诚者和不接触者两个极端部分的倾向。媒介新环境表现出的两个特征一一内容与频道的相关性和家庭收视频道的不同组合一一有助于受众极化。
(2)反映受众极化特征的指标
①特用入户率(TVHHuniverse ),表示能接收到该电视网节目的家庭在总电视家庭中的比率。 ②周累积收视率(weeklycume ),表示在18岁以上的人中,一周内至少收看过该电视网一分钟节目的人的比例。
③周收视时长(weeklyTsv ),表示在至少收看过一分钟节目的人中,每周平均花在收看该网络节目上的时长。
④累积收视时间中的比重,Csharewithincume ),表示观众一周内收看该电视网的时长在其总收视时间中的比重。
2. 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举例说明。
【答案】(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将不存在生产效率,即生产每‘种产品,不都是以最低成本生产出来的; 或者不存在配置效率,如消费者不都是能以从其收人中获得最大满足的方式配置其支出。
(2)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及案例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负外部性、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公共物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垄断和外部性。
①垄断与市场失灵
垄断是指一个主体在一个或多个阶段独占一个或多个市场。垄断产生垄断价格,导致低效率,损失经济福利。此外,为获得与维持垄断地位,垄断企业将进行非法的“寻租”活动,导致经济福利进一步减小,引起市场失灵。例如,垄断牛奶企业将牛奶倒掉,导致消费者的需求积压,对牛奶的需求更为迫切,企业以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牛奶,获取高额利润,损害了消费者福利,导致市场失灵。
②负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负外部性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负外部性实际
卜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蔓延。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排出的废水不加处理而进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这样就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对环境保护、其它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负担。
3. 什么是公共物品?
【答案】(1)公共物品的含义
既无排他性又无竞用性。其特征是,一个人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从享用它中得到的效用,并且不能排除他人的享用。
(2)纯粹的公共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消费的非竞用性、非排他胜。
①非竞用性
这是指一个人消费一种商品不一定就会减少其他人对它的消费。或者说,在不需要增加该商品的提供成本的条件下,可以增加对它的消费。如灯塔、不拥挤的公路、没有坐满的剧院、广播电视信号等。观看电视节目。
②非排他胜
这是指即使一个人没有付费,也不会被排除在一种商品的消费范围之外。国家提供的国防不可能将一些公民排除在外。
4. 试举传媒业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
【答案】(1)补偿性工资差别
这是指“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生活中,会观察到人们会特别偏爱某项工作,这种偏爱并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该工作可以给劳动者带来不是用货币度量的满足。
(2)举例
中央电视台汇聚了一批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又分为三种情况:①没有任何挂靠单位的临时打工者,这部分人的人数最多; ②有挂靠单位,而由央视采取发函借用的方式借到央视有关部门工作的员工; ③各个院校和各地方台来的实习生。
这些临时打工者和借调者在中央电视台的工资收入未必会高于自己在原单位的工资收入,那么是什么因素将这些人吸引过来呢? 解释之一便是补偿性工资差别。虽然到中央台打工的某些电视从业者工资收入比以前低,但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可以到全国各地采访,可以得到很多机会,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关系。
简单地讲,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独特地位让从地方(媒体)单位跳至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媒体从业者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比在地方台更多的便利,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谋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可以补偿相对低的工资,所以,即使他们从中央电视台拿到的工资并不比原先所在单位(通常为地方台)多,即使经常能听到他们抱怨央视不同聘用级别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大,也仍
“阻”不住一拨又一拨地方媒体工作人员对央视的“偏好”。
5. 传媒经济学有哪些一般问题? 有哪些特殊问题?
【答案】(1)传媒经济学的一般问题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要进行三大类选择:生产子}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类选择问题也是传媒经济学面临的基本问题。
①生产什么。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任何东西,就要决定生产什么商品和服务,以及生产多少数量。例如,这不仅包括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制作多少小时电视剧,而且包括电视机的规格、型号,电视剧的题材、风格等更为具体的生产决策。
②如何生产。
在通常有不止一种生产某种商品的方式的情况下,各种商品如何生产出来? 在生产中使用哪些资源? 怎样组合? 应使用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答案会因商品、企业、地域而异。适用于采制一个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报道的资源组合,就可能与适用于国家电视台的大不相同。
③为谁生产。
谁将会得到生产出来的有限的商品与服务? 它们在消费者中如何分配? 谁将会拥有和使用所生产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 谁将会在电影院中观看电影? 谁将拥有一部无线上网的手机? 如此等等。
(2)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与一般的企业、产品相比较,传媒机构和传媒产品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传媒经济学也要相应地研究带有产业特性的种种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强大影响力问题。
在经济实力方面,传媒机构可能不及一些大型工商企业,但是在舆论和文化的影响力方面,传媒介机构要远远超过一般企业。
②传媒和传媒产业的公共物品特性问题。
传媒和传媒产业是用于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要按照公共利益的原则来运营。
③传媒信息的共享和再生特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边际收益递增问题。
信息产品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边际效用往往是递增的。
④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产业边界,产业内部不同细分类型,产业外部环境与规制等问题。
6.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契合度?
【答案】(1)实测受众指媒介经营者自己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2)实际受众指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3)由于调查中存在的统计误差及被调查者不积极主动地配合调查而使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之间存在差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