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负相容效应是指当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相容时,较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不相容时被试的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高。对负相容效应的研究通常采取掩蔽启动范式,掩蔽-目标间的SOA和负相容效应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当掩蔽-目标间的SOA为100-200ms时出现负相容效应,掩蔽和目标间的SOA为0-60ms时出现正相容效应。Eimer和 Schlaghecken等研究者认为负相容效应的出现是因为启动刺激引发的早期激活被抑制了,抑制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仅当掩蔽-目标间的SOA较长时负相容效应才会出现。后期虽有研究者提出激活假说,认为负相容效应的出现是因为启动刺激和掩蔽刺激的知觉交互作用激活相反反应。但是该假说认为只有相关掩蔽刺激才能激活相反反应,而后期研究亦在无关掩蔽条件下发现了负相容效应,说明负相容效应的产生的确涉及抑制机制,激活相反反应可能只是NCE 产生的部分原因。但是目前关于抑制机制的产生过程,仍然存在争论。Eimer和Schlaghecken提出的自我抑制假说认为启动刺激引发激活后,动作系统探测到不被期望的激活,就会自动的出现一个抑制阶段。这种抑制的出现有两个条件:一是启动刺激具有低可视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移除启动刺激的知觉证据,保证自我抑制的出现;二是启动刺激的表征必须足够强,因为抑制的产生存在一个阈限。Jas′kowski等人提出的掩蔽抑制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支持有关启动刺激识别的知觉假设,掩蔽刺激将使对启动刺激的加工停止,并激发对正在进行反应的抑制,并认为负相容效应的出现取决与启动刺激引发激活和掩蔽刺激引发抑制之间的力量对比。两种理论争论的实质是究竟自我引发抑制还掩蔽刺激引发抑制。本研究旨在从这一争论所涉的问题入手,探讨引发负相容效应的抑制机制。
本研究共包括三个实验,所有实验均使用无关掩蔽刺激,排除知觉交互作用激活相反反应引发负相容效应的可能性。实验一,在保证掩蔽刺激引发抑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操纵启动刺激的可视性改变启动刺激引发激活的大小,结果发现,虽然高可视条件下启动刺激引发的激活显著大于低可视条件,但是高可视条件下出现的负相容效应却仍然大于低可视条件。实验二和实验三,保持边缘呈现的启动刺激引发激活不变,通过降低掩蔽刺激的特征识别难度,增强掩蔽刺激引发抑制,结果掩蔽刺激特征识别较易时负相容效应仍然没有出现。
综合三个实验的研究结果及有关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实验一: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抑制机制引发负相容效应,启动刺激可视性低时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引发抑制,而启动刺激可视性高时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掩蔽刺激引发抑制;启动刺激的可视性影响负相容效应是因为自我抑制的出现依赖与启动刺激的低可视性,而高可视条件下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掩蔽刺激引发抑制,启动刺激可视性的改变,会导致启动刺激引发激活和掩蔽刺激引发抑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而影响负相容效应。实验二和实验三:启动刺激可视性低时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引发抑制,而启动刺激可视性高时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掩蔽刺激引发抑制;激活-抑制过程在中央和边缘具有不对称性这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自我抑制的引发存在一个阈限,只有当启动刺激表征足够强时,启动刺激引发的激活才能达到并超过自我抑制产生的阈限,引发负相容效应。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抑制机制引发负相容效应,启动刺激可视性低时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我引发抑制,启动刺激可视性高时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掩蔽刺激引发抑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