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906经济学基础综合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外向型经济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答案】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内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月标的实现,外向型经济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1)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参加国际分工,发挥本国或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地利用和配置国内外资源。
(2)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国内外向型企业以国际市场为依托,建立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使其保持较长的连续性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外向型经济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加强。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连在一起,任何企业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样,原来受到国家政策保护的本国企业不得不积极参与竞争,国内企业的竞争机制得以形成。
(4)外向型经济有利于采用新技术。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对另一个国家的技术封锁较为困难。因而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中学习到相对先进的技术,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
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己将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或正在创造条件使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外向型经济转变。
2.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以商品价值为基础。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市场价格要以其价值为轴心受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 因为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而价值则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社会主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只有不断地改进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耗费,才能使自己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时间,获得较多的盈利。这对国家、对企业、对劳动者个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②可以调节社会生产。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影响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
收入、支出和盈利。因而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必然促使企业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从而调节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这种调节作用,从社会规模上对生产进行宏观调控。
③可以调节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求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必然影响商品的供求。供给按照与价格相同的力一向变动,需求按照与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值规律就是通过对商品供求关系的调节,从而调节着商品流通。
④可以促进劳动者(包括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勤奋劳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价值规律的这些作用,使劳动者不能安于现状,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否则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 为什么我国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的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己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必须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大规模的投入,极大地消耗资源,效率得不到提高,导致经济建设与环境、结构不协调,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只有加速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各国的挑战和竞争。当代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质量、效益和人才的竞争,这此都与经济的集约型增长相联系。因此,要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保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经济集约型增长提供了条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答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日标和主要任务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则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日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