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906经济学基础综合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国际贸易失衡有什么主要影响?
【答案】(1)对本国货币汇率的影响
一国货币的汇率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变动,国际贸易失衡意味着本币(也可以说外币,因为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比值)供求发生变动。在浮动汇率制度以及资本和金融账户稳定的前提下,一国处十国际贸易顺差则造成本币相对外币升值,处于逆差则使本币相对外币贬值。
(2)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国民收入变化本身是影响国际贸易收支的重要因素,而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反过来也影响国民收入。在开放条件下,净出口增加(顺差增大或逆差减少)则可能导致本国国民收入的增加; 反之,净出口减少(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则可能导致本国国民收入的减少。
(3)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金融账户稳定的前提下,如果一国处于国际贸易逆差,该国货币将面临贬值压力。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货币当局需要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外汇买进本币,这就意味着外汇储备的消耗。若本国外汇储备不多,则持续的贸易逆差很可能导致本币难以维持固定汇率而最终贬值,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可能引起外资外逃,甚至引发金融动荡。
2.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1)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
(2)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
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3)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
中国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双轨制渗透到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外汇等各个方面。
(4)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
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
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制度的转换、市场法规的制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试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
(5)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6)改革是将改革与发展、稳定结合起来,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始终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同时强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只有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才能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侧重点不同
商品经济侧重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市场经济侧重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③出现的时间不同
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4. 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市场
经济的特征就是商品经济有效运行、市场机制正常而有序地在市场中发挥作用的集中体现。概括起来,市场经济的特征主要有;
(1)经济资源配置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市场或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而不能由市场以外的其他因素来起基础性作用。
(2)经济单位行为主体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要依靠社会各个经济单位(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实现,而各个社会经济单位要具有市场经营的活力和动力,则它们必须是一个个的市场经济主体,都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其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样才能保证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和经济竞争,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
(3)市场竞争平等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激烈竞争,各个经济主体都应当是平等的竞争对手,它们之间的竞争前提都是平等的。不允许哪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拥有特殊的地位、权力和条件,从而才能保证市场运行秩序的公正和公平。
(4)商品价格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格既不是由政府制定,也不能是垄断价格,必须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从而使商品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并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要依托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以及市场规律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以市场作为载体。这种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由生产资料市场、消费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所组成。市场体系越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越充分,从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便能越有效地实现。
(6)市场管理和市场行为法制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需要有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法规和市场制度来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和行为。市场经济法规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法规,即规定具备什么条件的经济单位允许进入市场,违反哪些规定必须退出市场; 市场行为法规,即规定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如禁止不正当的竞争法规、反垄断法规、反暴利法规等等; 市场行政管理法规,即规定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应当接受哪些组织机构的管理,如何接受管理,市场管理机构的行为规范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经济法规和市场制度就越完善。
5. 为什么外向型经济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答案】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外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内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月标的实现,外向型经济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1)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参加国际分工,发挥本国或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地利用和配置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