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记录眼动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案】人类眼球的运动,简称眼动,通过眼动可使物像在视网膜上处于最佳位置。记录眼动的方法有:

(1)电流记录法(EOG )

眼球运动可以产生生物电现象。电位的变化由置于皮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入放大器,并通过示波器或记录器显示出来。眼动与电位变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分析记录结果,可以了解读者的眼动情况。

(2)光学记录法

①角膜反光法

在眼球运动过中,角膜对来自固定光源的光的反射角度也是变化的,通过记录角膜反光来分析读者的眼动。

②虹膜——巩膜反射法

巩膜比虹膜能够反射更多的外界入射光,被反射的光线通过红外探测器来监测,探测器可以检测到读者垂直方向的眼动和水平方向眼动。

③普金野图像法

普金野图像是由眼睛的若干光学界而反射所形成的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运动的距离可以精确地测量眼球的运动。

2. 什么是what 通路与where 通路?

【答案】(1)有两条解剖上不同的神经通路分别对客体本身以及客体的位置进行加工。 ①焦点系统(focal system ,又称what 通路)即膝状体——纹区视觉系统,负责客体的识别与再认,其包括视网膜中央阴在内的中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纹区);

②周围系统(ambient system,又称where 通路)负责客体的定位,即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其包括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以及边缘区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2)盲视病人的情况有助于说明这两条通路。患这种病的人因初级视皮层区(V1区)受损而全盲,虽然他们能正确辨别诸如运动朝向、不同波长光波、形状等刺激属性,但他们却看不见任何东西。对盲视现象的一种解释是,病人的where 通路功能还残留,但what 通路则因受损而小起作用了。因此,病人不能辨别客体是由于视皮层区受损,但where 通路却能使他作出准确的方向反应等等。有趣的是,病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己做出准确反应,常常对自己“猜”得很准感到奇

怪。这意味着,健全的V1区对视觉经验(意识到某种视觉)来说是必小可少的。

3. 举例说明双眼竟争的实验范式。

【答案】(1)双眼竞争范式

双眼竞争是近年来研究视觉意识比较常用的一种实验范式。实验中给观察者的两只眼睛分别呈现两个不同的图像,他们所看到的并非是两个图像的混合,他们的知觉体验是以一种双稳态形式在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和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优势间交替转换的。因为视网膜输入始终保持不变,变化的是知觉体验,因此双眼竞争为探索知觉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实验范式,从而避免了视网膜的刺激变化所造成的混淆。

(2)双眼竞争范式的研究案例

Logothetis 和其同事(1998)记录了猴子在观看双眼竞争呈现时大脑视觉区域单个神经元的活动。

①实验程序

猴子被训练通过拉一个杠杆来报告它们在每一时刻看到的是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实验中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刺激,如移动的栅条、面孔等,它们或者是某个特定神经元的适宜刺激(能强烈激活该神经元),或者是非适宜刺激(对该神经元的激活非常微弱)。

②实验结果

Logothetis 等人发现,在视觉通路中某些神经元的反应是独立于猴子的觉知状态的,而另外一些神经元的活动与猴子的觉知报告相关。例如,给猴子的一只眼睛呈现移动的刺激,另一只眼睛呈现静态的刺激,对运动敏感的神经元在猴子报告看到运动时其活动比没有报告时更强烈。此外,在视觉通路的不同阶段,与觉知相关联的神经元数量是不同的,在V1和V2区大约有20%,而在颞下皮层大约有90%。

③实验结论

视觉通路的晚期阶段与猴子的觉知状态的关联比早期阶段更紧密。

4. 表1和表2, 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训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 请具体说明理由。

实验设计一

【答案】(1)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间设计,被试为24人。

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一,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被试为12人。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