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管理学院816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机关会议
【答案】机关会议是指为了商讨和处理机关日常事务,进行沟通和协调,汇集意见和信息、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最终形成共识、进行决策的会议。政府中的机关,除了为推进自身机关管理工作而召开会议、议事决策、解决问题外,同时还负责政府部门中的各类会议的管理工作机关会议管理是机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紧缩性财政政策
【答案】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紧缩性则政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而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原来是平衡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在增收与减支同时并举时,紧缩性财政政策可能会产生财政盈余。
3. 行为科学
【答案】行为科学是指以人群关系学说为基础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行为科学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强调动机激发,行为引导和参与式管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若干教授在1949年提出来的,起因于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校“个人行为与人群关系”的研究计划,该计划简称行为科学。行为科学也因此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概念。
4. 政策过程模型
【答案】政策过程模型是指从政策执行过程中牵涉的重大因素分析政策执行的模型。这一政策模型是1973年由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的,也是最早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是影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理想表现方式,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合理性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等内容; 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和个体,包括组织和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包括执行机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和信心; 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指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因素。参见图:
5. 层级化
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听从上级的指挥、领导和命令。其优点是:
①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
②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 【答案】层级化,又称纵向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的形式。层级化
③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6. 梅奥
【答案】艾顿. 梅奥是行为科学一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及怀特赫德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在五年的时间里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实证性研究,开创了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先河。梅奥等人以实验的结果为依据,主要提出了二条原理:
①下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社会人”,而不仅是“经济人”。所以,工人会追求金钱收入,但也会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心理因素是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
②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经常表现为某种团体的“非正式组织”。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而其成员必须服从的规范或惯例。并且,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存在直接的影响。
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激励职工提高生产率。在职工的需要中,金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主要的部分,职工更多的是感情、安全感、归属感等与人类情感、情绪相联系的需求,因此领导者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7. 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答案】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发展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等目的的职能。市场机制不能自发地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不是大幅度波动,就是为长期的持续
的失业和通货膨胀所困扰。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消除经济中的过大波动,使之能够相对稳定地发展。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指经济增长,其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良性变化。宏观经济稳定的三大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8. 甘特图
【答案】甘特图是指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的图表。甘特图由美国人亨利·甘特于1910年设计,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甘特图主要通过条状图来显示项目、进度和其他时间相关的系统进展的内在关系随着时间进展的情况; 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活动(项目),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甘特图是一种理想的项目管理控制工具,可以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管理者由此可以非常便利地弄清任务进展,并可对工作进度进行评估。
二、简述题
9. 简述东亚经济奇迹的内容。
【答案】(1)自60年代末期以来,东亚“儒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实行了政府主导(指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和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方法,形成了“官、产、学”高度协调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进而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
(2)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力面的成功,不仅在于政府据有广泛的权能地位,而且在于这种权能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比较普遍的认同和遵从,更在于政府从权能地位出发,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规制等合理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因此唤醒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在因果关系上,社会对政府权能地位的认同和遵从,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政府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有效地发展社会经济的意愿和能力为基本前提的。
(3)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强大政府即既具有又具有卓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政府的基础之上,实行政府主导或指导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实行适度的政——经分离,才有可能最快、最合理、最大限度地动员、开发和组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发展势头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
(4)它们的经验还证明,经济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纯经济的过程,而只能是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因素互动的过程。从基本价值认同的角度说,如果将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那么。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遵从政府的导向和经济规制,暂时放弃有关的政治理念的纷争,避免社会动荡,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可能是组明智的选择。
10.结合“东亚经济奇迹”与“东亚金融危机”现象,闻释后发展国家政府能力的共同性特征。
【答案】(1)政府能力是关于现代政府的基本的衍生问题之一。自政府产生以来,与政府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