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象

【答案】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2. 社会改革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3. 假象

【答案】假象与事物的本质不一致的现象,一般称为假象。

4. 矛盾与辩证法

【答案】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是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②辩证法是指一个规律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三个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揭示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5. 实践

【答案】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自觉的能动活动: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6. 认识的主体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

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7. 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8. 科学技术

【答案】科学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科学是指知识的理论体系; 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9. 认识的客体

【答案】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10.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力一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11.唯物主义反映论

【答案】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12.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对系统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最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

二、简答题

1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外部世界并不是自然地满足人的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着。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之发生合乎于人的目的的变化。

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在实践中,如果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能成功; 违反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必然会失败,这就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14.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因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