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答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因此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广大成员的积极性,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一种分配方式。它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而分配社会财富。一般地说,投入资本得到利润,投入土地得到地租,投人劳动得到工资,投入资金得到利息。
2. 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这里主要是指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
(2)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国外有许多学者认为,资源在不同的产业结构里生产效率不一样,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称之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特征,他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资源的配置、从而影响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会通过人们的收入和需求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罗斯托认为,解释现代的经济增长只能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钱纳里将开放的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并将他用于发展中国家,揭示了一些标准化的产业结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了30%以上,但是农业部门是个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所以过高的第一产业比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建国后的30年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年均不到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第二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第三,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的实践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在内的生产资源由生产效率低下的第一产业向生产效率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流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3.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它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主要区别是什么? “产权革命”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案】(1)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是一种从人们之间的劳动贡献关系入手研究产权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的结合体,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或所有权之外,它还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以及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权利。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生产条件看作是自己所有这样一种关系(对于单个的人来说)。“私有财产的真正
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则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离开了人与人的关系,把财产看作单个人的权利,如同“把语言看作单个人的产物”一样荒谬。
③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产权在实现过程中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权利界限。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区别
尽管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的产权理论都以产权和制度为研究对象,两者的许多范畴有不少共同点。但两者又是两种不同的产权范式,在对资本主义产权研究的切入点、核心范畴、产权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着原则分歧。
①两者研究的切入点和核心范畴是完全不同的。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是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方法来研究产权问题的。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分析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权制度。就资本主义产权制度而言,他研究的切入点是商品,研究的核心范畴是“资本”和“剩余价值”。
而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以个体主义的方法分析产权,由于肯定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合理性,因而其产权研究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切入点是“企业”,分析的核心范畴是“交易”和“交易成本”
②两者对产权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原则性分歧。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认为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经济关系决定产权关系,产权是一种历史权利,产权制度像任何一种制度一样,都是历史的、暂时的。产权关系是随着经济关系的变迁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的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要求不同的产权制度与之相适应。而不同的产权制度又规定、制约、影响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生产的性质与目的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的特征和效率。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却认为产权是一种自然权利,它不是在历史地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以反映人的超历史的自然本性的法律为基础的,是法律创造了产权,因而产权首先是一个法权概念,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立法者创造的,法权关系决定经济关系。
③两者在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重大分歧。
由于马克思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因而对不同产权制度下的生产效率作了历史的分析,对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客观评价。而西方产权经济学对产权与效率的关系的研究是基于肯定私有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充分肯定了私有产权的合理性和高效率,否定公有产权的科学性,与马克思的观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