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836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剩余价值率
【答案】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m )和可变资本(v )的比率(m/v, ),或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剥削的加强而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如果资本家雇佣工人总数是一定的,则剩余价值率越高,他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也越多。用M 代表剩余价值量、V 代表可变资本总量,则M=m/v×V=m'×V 。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和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2. 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答案】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在经济学中,一般将其抽象地概括为三类:即个人(或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居民个人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需求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供给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身份相对复杂。政府既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又是宏观经济的调节者。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市场交易主体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主体。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主体。
3. 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案】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各国总是在竟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4. 自然垄断
【答案】自然垄断是指在某些产业中,只有由一家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供给整个市场,才能使生产最有效率的垄断现象。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在自然垄断行业如果由两家以上的企业进行生产,生产成本将会上升。当在任何产量范围内都有规模经济特征时,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就会下降,并且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产量,一个企业生产总比几个企业共同生产更节约成本,此时就存在着自然垄断。实际上即使平均成本不是处处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自然垄断也可能发生。
5. 资本集中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竟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6. 两大部类
【答案】两大部类是指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第T 部类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TT 部类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要使社会再生产小断继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比例是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比例关系。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两大部类产品的平衡交换。尽管两大部类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不同,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可以使它们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相互得到补偿和实现,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交换的基础是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两大部类产品的协调增长。即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品的优先增长不能脱离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第二部类产品的增长也不能不顾第一部类产品增长的实际需要,两大部类产品的增长必须保持协调。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是任何社会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
二、简答题
7. 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
①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
②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为中心波动,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 一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①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②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问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8. 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在表现。
【答案】(1)商品的内在矛盾
商品的内在矛盾是指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 而消费者关心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因此,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2)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货币出现后,使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