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大学跨文化交际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们当中有哪些刻板印象是比较典型的?试举例。
【答案】(1)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它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2)刻板印象的典型
①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②看过驯象的人都知道,驯象人只需要把象用绳拴在竹竿上就可以了,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
③市场咨询公司在招聘入户访问的员工时,一般都喜欢选择女性,而不太愿意要男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人的心目中,女性一般比较善良,具有亲和力,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时不会对主人造成太大的威胁;而如果换成身强力壮的男性,要求入户访问,则被拒绝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为他们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情,增强人们的戒备心理。
2. 你同意哪一种定义?为什么?
【答案】我同意《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原因在于:
(1)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泛指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方面又特指文学、艺术、科学等。
(2)主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它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个层次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
3. 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
【答案】跨文化交际学产生在美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具
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在60年代,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各少数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逐渐地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学校、政府部门、企业、民众团体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2)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学者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十万计的留学生、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和数以千万计的旅游者,对于大批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Ed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4. 民族中心主义与爱国主义有什么区别?
【答案】民族中心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概念的不同:
(1)民族中心主义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
这主要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在当今的世界,只有极少数人露骨地宣称自己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多数人虽然并不这样说,也没有这样明确的看法,但是,在观察另一种文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对于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事物常常做出价值的判断。民族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障碍,它习惯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衡量其他文化,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有学者认为,任何人都有民族中心主义,它是与文化共生的。
(2)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
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一、简答题
1. 在你的朋友中有没有在外企工作的?他们感到最不适应的是什么?
【答案】有。他们感到最不适应的方面有:对方的政治、经济、法律、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对方的公司文化及管理方式;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的程度;语言上的障碍而造成的许多误解。另外,由于高含蓄文化中(如中国、日本)许多信息的传递不是用明确的语言、文字或符号,而是通过肢体语言、上下文的联系、场景等进行的,所以上述这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最需要时间来适应的。
2. 为什么在汉语的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
【答案】在汉语见面语中有许多是与当时情景相联系的提问的原因有:
(1)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在汉语中,见面语多是与当时情景相关的提问,这一习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当下有显著影响。在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强调合作性、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形成宗法为基础的社会,重亲缘关系,自己的邻里朋友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朋友间也往往接近于亲属关系,所以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对隐私的价值观不强,所以,在见面打招呼时,往往直接联系当时情景,以示关心,而没有探听他人隐私的考虑。
(2)表示关心。在打招呼时常常问对方在干什么,例如:“上学去?”“回家了?”“做饭呢?”。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语拉近双方关系,对对方表示关心,也是一种礼貌,认为越与交际有关,越亲近。
(3)这种问候方式也因人而异,同时随社会发展变化。对待熟人常采取这种方式。对待陌生人往往点到为止,不会用这一的见面语。文化程度高的人,注重对自己的保护,也较少采用这种方式,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往往用这种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保护,这种方式也在很多情况下被其他方式取代。
3. 在汉语中“交际”与“传播”的词义有何异同?
【答案】(1)同:“交际”与“传播”这两个词来源于同一个英语词汇communication 。因此,无论是用“交际”或是用“传播”,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概念。
(2)异:之所以在汉语中使用了不同的词汇,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一词,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一词。
4. 跨文化交际学主要和哪些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
【答案】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