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711新闻与传播综合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重点访问

【答案】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

2. 组织传播

【答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形成共识。

3.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4. 框架研究、框架理论

【答案】社会学家E. 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 )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 )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frame )和“新闻框架”(newsframe )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5. 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答案】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一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

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二、简答题

6. 简述席勒有关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

【答案】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赫伯特·席勒在搜集了大量证据以后,于1969年出版了《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率先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Cculturalimperialism )这一引起此后长期激烈争议的命题,矛头直指美国。在该书中,席勒提醒人们注意美国出口的电影、音乐和其他媒介产品对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的潜在影响。

席勒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的传媒公司醉心于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由于美国的传媒产品制作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其他国家的人们很难抗拒它们。其带来的结果是,西力一控制的国际大众传媒就会取代民族文化,这种形势就像是抢劫,就像是早期殖民者拼命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自然资源,以使殖民国家发财致富一样。

(2)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主控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了,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附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

(3)美国以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名支持其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其产品。席勒于1973年、1976年、1979年、1981年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阐释“文化帝国主义”理论。2000年5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生活在头号国家:一个美利坚帝国批判者的反思》出版,对这一理论做了最后阐释。席勒回溯了美国如何通过虚伪地声称维护国际间“信息的自由流动”原则和大力资助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手段,来支持传媒公司在海外推销他们产品的历程。他指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资讯机器支撑美利坚帝国在海外进行冒险的途径与方式。

7. 如何正确对待意见领袖?

【答案】正确对待意见领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确认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①意见领袖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传播者要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影响广大受众,必须先设法影响大众传播中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②意见领袖采取的面对面亲身传播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传播媒介的影响力。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受到他的知识领域所限制。

④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还受到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交际范围、专业水平和民族、籍贯、爱好等条件的限制。

(2)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有了亲近的情感关系,意见领袖才会对传播者和大众媒介产生一

种彼此信任、相互接近、愿意合作和共同行动的心理趋向,前者所传播的信息和观点才会被意见领袖所接受、赞同并再一次传递扩散。

(3)信息公开,引导参与。向广大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让人民直接知道一切和自主地判断一切,既可以消除事物状况的暖昧性和模糊度,又可以减少意见领袖的信息来源,消除其神秘感,防止信息在再传播中被人为地减损和歪曲。(4)建立反映民意的机制。反映民众的意见,传达受众的呼声,是大众媒介的主要任务,也是减少中间环节、避开中间人、直接影响政府决策的有效措施。

(5)发挥舆论权威的作用。舆论权威是指有名号的专业的负责的、在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施行舆论影响的意见发布者。只要大众媒介注意充分发挥舆论权威左右舆论的积极作用,就可以抵消意见领袖的消极影响,提高大众传播的正面效果。

8.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怎样?

【答案】传播学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它的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1)科学化趋势

传播学研究的种种迹象表明,其科学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的态势

传播学若没有自己的明确的对象和范围,并从它的貌似紊乱的无序的偶然的现象中探寻研究出井然有序的必然规律,那么它是不能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所以,积极探索传播规律应是传播学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②积极构建理论体系的态势

科学是有系统的能够表征的知识本体,亦即是体系化了的知识。同样,传播学也小是零星、杂乱知识的拼凑和剪贴,而是由一系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判断、原理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③积极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

大学的传播学专业正成为热门专业,其中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新闻传播最受欢迎。这也极大地推动了传播学的学科建设。

(2)融合化趋势

传播学大师施拉姆于1982年在北京讲学期间就预测:在未来的一百年中,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都会成为综合之后的一门科学,而其中传播学的研究会被格外重视,会一跃成为所有这些科学里面的基础。

传播学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不断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的长处和优点各门学科的相关成果,以不断开拓、创造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融合化趋势既反映了传播学者要对传播学研究中己有的知识和成果予以进一步系统地科学地融化、整合的态势,又表明了传播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强烈渗透和合理移植所采取的一种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