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佳木斯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之自然地理学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2. 褶皱构造

【答案】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此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规模差别很大。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褶皱的产状、形态、类型、成因等特点,对查明区域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3. 古土壤

【答案】占土壤是指发育于过去景观条件下,全部特性与现代成土条件不相符的土壤。可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时期以及第三纪末期。它们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古土壤多数由于受地质物质(如火山灰、熔岩、黄土、崩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等)的覆盖而被埋藏形成;或因成于过程中气候、地形、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泛滥平原和万角洲的迁移等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形成。

4. 土壤溶液

【答案】土壤溶液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可溶性物质浸出的水溶液,主要包含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聚合离子以及他们的盐类。它与固相部分紧密接触,并与固相表面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其组成与活性,随外界(大气、水、生物)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一方面可作为植物营养源,另一方面受一些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溶液的组成有一定规律,它反映土壤类型的历史与特性,也反映季节性动态及农用情况。

5. 近日点

【答案】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6. 搬运作用

【答案】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7.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8. 冻融作用

【答案】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它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二、分析题

9. 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1)“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由于我国降水的空问分布南多北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匾乏,在华北地区由于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此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有利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有利调节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既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又不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线路的选择和水量的调配方面,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三人效益,做到因地制宜。

(3)“南水北调”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0.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案】可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定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

间的平衡。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

(3)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类定义均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看成是经济发展。当然,这里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4)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11.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 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 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

【答案】(1)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以下地区

①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诸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大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带,西南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澳人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等;

②纬度10°~30°附近的热带大陆西岸地带,如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沿岸、北非沿岸、南非沿岸地带;

③地处内陆,如中亚及中国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美国内华达、犹他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等。

(2)干旱气候的成因

①持续宽广的下沉气流。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纬度上,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又当信风带的背风海岸,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离赤道低压槽和极锋都很远。最大下沉气流的平均纬度在南北半球的33度附近,降水量极少,像北非的阿斯旺经常是连续多年无雨,偶有降水多属爆发性阵雨。

②缺乏气压扰动

气压的气旋性扰动,它具有产生降水的必要条件—湿空气的不断复合上升。著名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主要就是由于缺乏这种气压扰动(降水系统)所造成的,尽管空气中的水分并不缺少。热带大陆西岸、冷洋流经过的海滨地带,位于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区,又受冷洋流影响,空气层结稳定,多雾而少雨,多低层云,常出现逆温,少降水天气系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年份,由于赤道暖水流来,空气层结不稳定,有上升气流因此多雨。例如南美秘鲁的卡亚俄常年降水量近30.5mm ,但在厄尔尼诺现象中却出现大雨,造成洪涝灾害。

③缺乏潮湿气流

空气潮湿不一定下雨,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潮湿空气,则一定不会下雨。由此可见,潮湿气流可以到达某地区虽不是该地区降水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内陆距离水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