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743法学综合一之宪法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民主与人权价值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答案】(1)民主与人权的含义
①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 ②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
(2)民主与人权价值的联系
宪法是治国的根本依据,其规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因而它所保护和促进的价值也是多层次的。但就根本而言,人权和民主是宪法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①当代民主和人权以自由主义作为思想基础。
由于民主与人权在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同思想基础和价值,人权成为民主所必须,民主有了人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②民主和人权都是宪政的重要内容。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民主与人权都是宪政的重要内容。
③人权和民主是宪法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追求。
a. 人权和民主是宪政社会区别十专制社会、宪法区别于前立宪社会各种法律的本质特征。
b. 宪法其他各项价值的实现必须以人权、民主为基础。宪法的诸多价值在宪法的体现和保护上分属不同层次,而人权、民主则是这一体系中最基本的价值。
c. 宪法以人权和民主为最终归宿。
④民主与人权在内容上有相通性。
随着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既是人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民主价值的体现。民主和人权的价值都要求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⑤人权与民主制度不可分离的观点已被许多中国学者所认识。
在人权、民主和法治一者对人的价值先后性为人权、民主、法治。“人权是目的性主题,它统慑着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是手段性主题,二者作为人权的双翼,支撑着人权。”
2. 如何控制宪法实施的逻辑进程?
【答案】宪法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即将宪法文字上的、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进而将宪法规范所体现的人民意志转化为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宪法实施实际上是一个循环交错、持续不断的过程。从理论上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宪法实施准备阶段、实际实施阶段和实施评价阶段。
(1)宪法实施准备阶段
宪法实施准备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为宪法的实际实施创造条件、打好基础。毫无疑问,我们要做好任何下作,都离不开充分的准备。甚至可以说,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有效实施宪法,同样离不开准备程序。
尽管宪法实施准备阶段涉及的方面很多,但除了前面阐述的内因条件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宪法实施的指导思想,用以指导宪法的实施活动,保证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确立指导思想过程中,不但必须以实施宪法的目标为中心,并将其贯穿于实施的全过程,同时还应遵循客观规律。二是设计宪法实施力一案。由于宪法条文大多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而不包括具体的行动细节,因此要实施宪法,就必须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把这些行动原则具体化,并制定出实施宪法的详细计划,作为宪法实施活动的依据。三是建立健全合理的宪法实施机构。宪法实施机构是宪法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宪法实施主体广泛,机关、组织是宪法实施主体中的主导力量,应建立健全各职能部门的组织,确立各部门的管理目标,配备有关人员,分工清楚合理、考核标准明确可行仍然十分必要。
(2)实际实施阶段
宪法的实际实施阶段是宪法实施程序中的主要环节,是宪法规范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是体现在宪法规范中的立宪价值和宪政精神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无论是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还是具体事务的准备,最终都是为了宪法的实际实施。
社会现实中的各种主客观情况异常复杂,决定了宪法的实际实施也非常复杂。有以下几点务必引起注意:一是加强宪法的学习、宣传,提高宪法实施主体的宪法意识,
使宪法实施主体的行动与宪法的要求相一致。同时,要使宪法取信于民,保持宪法的相对稳定性。二是掌握实施进度,把握实施方向。由于宪法实施对象的特殊性和环境因素的多变性,造成了宪法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宪法实施主体应该不断了解和掌握宪法运行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宪法实施情况的分析,掌握宪法实施进度,克服宪法运行中的不利因素,进而把握宪法实施的方向,使宪法实施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三是保证实施机制运转,提高实施效率。在宪法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子系统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信息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监督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只有根据宪法实施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自的作用,才能有效促使宪法实施机制正常运转,进而提高宪法实施的效率。
(3)实施评价阶段
宪法实施评价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或者公民个人以宪法规范、立宪价值取向及社会发展需要等为标准,对宪法实施主体的行为及其效果进行检查对照,并作出明确判断的活动。比如说宪法中的哪些规定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大,原因是什么; 哪些规定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存在什么问题; 等等。在评价过程中,既不能因为宪法的某些规定在实施中遇到障碍,或者某些规范在局部地方没有切实贯彻执行,就得出整部宪法没有得到实施的结论,也不能因为多数宪法规范已得到执行,就得出整部宪法实施状况很好的结论。为此,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在评价时,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既足全局、立足宏观评价宪法的整体实施状况,又立足局部、立足微观评价个别宪法规范的实施效果,并将它们之间有机
统一起来。二是必须确定评价宪法实施状况的标准,主要包括宪法规范标准和宪政价值标准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如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运行、国家的法制是否得到统一和完善、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否得到普及和提高、违宪行为是否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纠正、公权力是否得到有效制约和公民权利是否得到有效保障等。根据这些标准来检查和对照宪法实施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宪法实施的效果,而且可以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推进宪法实施。
3. 简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案】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①普遍性原则的概念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是就享有选举权的主体范围而言的,其含义在于,具有一国国籍,达到一定年龄的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广泛程度。
②普遍性原则的内涵
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③理解普遍性原则须注意的问题:
a. 精神病患者经选举委员会确认,如确实无法行使选举权的,不列入选民名单,暂不行使其选举权利。
b. 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和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在羁押期间停止其行使选举权利。
c. “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 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的; 正在取保候审或者被监视居住的; 正在受拘留处罚的”参加选举,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者强制教育的机关共同决定,可以在流动投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其他选民代为投票。被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者被强制教育的人也可以在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
d. 旅居国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期间在国内的,可以参加原籍地或出国前居住地的选举。
e. 台湾同胞参加大陆选举问题,选举法未作单独规定,在实践中,他们享有参加大陆选举的权利。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①凡选民在权利和地位上平等,每人在每次选举中只有一次投票权,并且每票的价值相等。平等选举是从享有选举权的主体实现其选举权的效力而言的,它渊源于自由、平等、博爱和反特权思想。选举权的平等性是代表机关民主性的前提,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表现。
②选举权的平等性的含义
a. 每个年满18周岁并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都享有参加选举的权利;
b 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c. 每个选民所投选票的效力是等同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