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876新闻传播实务[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实现立意主攻目标的途径在哪里?
【答案】立意的主攻目标是求新,即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立意之本在于对论题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扼要中肯的说理。实现立意主攻「标的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1)就整篇文章而言,要善于“把道理磨碎了讲”
“把道理磨碎了讲”是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小的从属论点,一层一层地、一个一个地讲清楚。这要求对所确定的论题进行系统周密的剖析,考虑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需要讲哪些方面的道理,如何加以说明。对大的原则道理做系统、周密的分析、解剖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纵联系、横剖析的分析方法(简称为纵联横切)。
(2)对具体论点而言,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事物进行正确、深入、全面的剖析
就一个具体论点的确立而言,要做到阐述清楚,还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事物进行正确、深入、全面的分析,力戒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
①正确的分析,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作出客观、中肯、切合实际的评价,反对任何主观随意性。这样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
②深入的分析是指要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着力分析它的内部联系,揭示它的思想意义,克服表面性。由于客观事物错综复杂,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通过现象捕捉实质。
③全面的分析是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矛盾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述,力戒片面性、绝对化。
正确、深入、全面的分析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要使间题分析透彻,立论深刻,最重要的是应当从实际出发,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纵联横切,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
2. 新闻述评有哪些长处?
【答案】新闻述评兼评、述所长,又熔评、述于一炉,使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长处:
(1)从埋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
新闻述评,由于有一定的事实作基础,并对此进行中肯的评论,因而事实和道理可以相得益彰。通过评论的事实,意义被揭示得更深刻,显得更鲜明、更有力; 同样,以事实作基础进行的评论,道理被阐明得更精当,显得更中肯、更实在。
(2)从点和面的结合上说明问题,更有普遍性
新闻述评的报道面广阔,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一般情况而言,述评不拘泥于一
人一事,总是面向全局。
(3)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法论证问题,更有灵活性
新闻述评不像其他报道形式要受许多限制,它可以夹叙夹议,纵联横切; 可以旁征博引,借题发挥。运笔比较自由,形式不拘一格。
3. 新闻评论工作要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有哪些基本做法?
【答案】要坚持新闻评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就必须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贯彻这一方针,一般可采取三个“结合”和组织集体写作的办法。
(1)三个“结合”
①上下结合,也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就报社内部来讲,针对重要评论,总编辑、副总编辑等主要领导从明确主题、撰写提纲到最后定稿,都要给予具体指导。领导同志的思想政策水平和对全局情况的把握是写好评论的有利条件。
②点面结合,也就是评论部(组)同志和全编辑部同志相结合。
搞好评论工作,光依靠专业评论人员还不行,还要发动编辑部其他各部(组)的同志关心评论工作,努力造成一个人人出题目、个个写评论的局面。每个编辑、记者,都应依据所采写典型和组织版面的需要,主动配发各种形式的评论,把这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这样,媒体就可以做到“天天有评论,版版有声音”,充分发挥新闻评论在新闻评论中的独特作用。
③内外结合,也就是报社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相结合。
在报社外,应约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真知灼见的同志担任特约评论员,应组织党委负责同志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报纸写评论,也需要有在社会各方面有影响的评论家,还应积极吸引广大受众在媒体上对各种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评论。
(2)组织集体写作
组织集体写作,是贯彻群众路线、发挥集体力量的一个好办法,通常情况下,这种办法不宜也不必过多采用,但撰写一些应急的重要评论,这确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组织集体写作,一定要坚持集体研究,从确定论题、选择内容到表现形式,进行认真的充分的讨论。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快,二是能够集思广益,三是带徒弟的一种方法。不过,这样做一定要研究得透,主题要明确,认识要一致,而且又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统一的提纲,这样才能够达到既提高效率,又能保证质量的目的。
4. 简述新闻评论形式的多样化的表现。
【答案】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与之相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新闻评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评论形式的多样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闻评论事业的发展。
(1)从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来看
现在不少的传媒都推出了“时评”、“今日社评”等栏目。这些栏目的文章,大都是对最近几日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论,有的还与当日见报的新闻相联系,是当日新闻事件的深入。有的
还随着新闻事件的继续,刊发系列评论。这类评论时效性强,与新闻报道同时刊发,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也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
(2)从新闻评论的内容指向来看
除了歌颂和批评的稿件外,还有不少稿件是建设性评论、研究性的评论、争鸣式的评论等。评论的内容除了经济建设方面的文章外,还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国防军事、世界外交等方面。特别是国际评论和军事评论原来一直是中央新闻单位的“专利”,现在不少的地方媒体也都开辟了这样的专栏,刊发普通受众的自由来稿,满足了这方面受众的需求。
(3)从图文配合的形式来看
现在的评论特别是报纸的评论版,更关注摄影和漫画与评论的配合,形成相得益彰的结合优势。许多报纸的评论专版都有配评论刊发的漫画和单发的漫画。这类专栏的摄影照片,都是新闻事件的图像反映,它以清晰的画面和具体的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能帮助受众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见和思想。
(4)从评论专栏的栏目设置来看
栏目多,话题多,图文并茂,长短搭配。评论专版,一般而言,头条为主打评论,刊发社评、本报评论员文章等。其他还有热门话题,就一个问题约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或作者各抒己见,给大众一个更广泛、更全面的认识。为了增大信息量,不少媒体还开设了“新闻快评’,、“圈点新闻”、“传媒观点”等栏目,由本版编辑负责编辑和撰写短评。
5. 请尝试写一篇1000字的网络评论。
【答案】示例如下:
穿越“迷雾”需要实打实的行动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最近的雾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雾霆再次笼罩中国,人们对糟糕空气质量和PM2.5的认知,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直观和持久。过去这一个月,空气质量指数居高不下,北京市几乎每天都是雾霆天,全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在雾霆之中。刚开始,很多人还将雾霆当作调侃话题,如今人们对雾霆的反应主要是忧虑和愤怒。
忧虑的是,各地医院因呼吸道疾病入院的患者暴增,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都成为“坏空气受害者”; 愤怒的是,从一年前PM2.5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各级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承诺,就一再出现在大会小会和红头文件中,但最终交出的成绩单显然不及格。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灰色杀手”,也成为损伤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所幸的是,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已有基本共识:同呼吸,共责任,解决环境问题需要通力合作。
穿越“迷雾”,让公众不再做“人肉吸尘器”,首先需要有根治空气污染的决心。在一些城市,糟糕的天气几乎是家常便饭,但城市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此前似乎对空气治理并不太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