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夹缝中的波兰流亡政府

关键词:波兰流亡政府,波兰问题,英国

  摘要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波兰战败后被德国和苏联共同占领。但是,九月战役失败后的波兰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波兰政府辗转罗马尼亚、法国和英国,成立了战时流亡政府,继续领导波兰人民的抗争运动。随着战争形势的加剧和苏德战争的爆发,在英国的授意下,波兰恢复了与苏联的关系,并在某种程度上寻求与苏联的合作。苏联方面也是顺水推舟,有限地帮助波兰组建在苏联境内的军队。但波苏两国的合作关系终究是脆弱的,只是出于战时共同对抗德国的需要。卡廷惨案则揭开了波苏之间的最后遮羞布,波苏关系陷入破裂。英美等国为了寻求与苏联的战时同盟,避免苏联退出战争,力图促进波苏两国继续合作。在战争后期的几次重大会议中,波兰问题就成了会议的重大议题。波兰流亡政府由于其本身缺乏足够的军事政治实力,命运受到强权政治的干扰。最终,波兰临时政府上台,波兰流亡政府丧失了合法性,仅仅作为部分波兰人的反抗形象而存在。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流亡政府成立的背景和主要活动。二战之前波兰实行等距离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为波兰灭亡埋下苦果。波兰在沦陷之后的危急时刻成立了流亡政府,开始了反抗德国和苏联的计划,力图恢复独立和战前波兰边界。苏德战争后,西科尔斯基政府与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在苏联境内成立了波兰第二军团。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同盟国在1941年到1943年在波兰问题上的立场。波兰一度是英国最有力的同盟者,但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更看重苏联的国家实力,在外交政策中逐渐偏向苏联。美国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在这一时期态度并不明确,但实际上为了维持联盟也会牺牲波兰利益。受到边界问题和波兰军团撤离的影响,卡廷事件后苏联中断了和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联系。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波兰流亡政府遭遇的内外困境。苏联在反法西斯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波兰逐渐在同盟国中丧失了话语权。莫斯科会议上米科拉伊契克政府寻求妥协的方案,但最终未能成功。华沙起义的失败加剧了波兰的艰难处境。莫斯科会议后流亡政府内部也发生分裂,米科拉伊契克辞职。流亡政府的权威受到国内卢布林委员会的挑战,遭遇到了重大危机。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雅尔塔会议上波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波兰流亡政府的最终命运。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着手重建战后国际秩序,在波兰问题上达成了妥协方案,虽然最终波兰问题并没有完全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精神解决,但它已经决定了流亡政府的悲剧命运。依附苏联的波兰临时政府最终得到确立,夹缝中的波兰流亡政府仅作为象征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