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2行政管理学一之公共行政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行政管理实践必须考虑其正当性和善的要求,这就存在着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问题,在认识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问题时,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1)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的区别
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的区别在于二者的内涵不尽相同,具体内容如下:
①行政道德。主要涉及行政主体个人实践活动的正确规范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这主要是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职业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其包括公务人员的道德传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风尚等。
②行政伦理。主要是人们关于行政活动对错的判断过程以及判断的理由,这主要涉及行政主体行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领导、决策和执行等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问题,其既包括公务人员个体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活动与道德规范,也包括行政主体作为群体及组织机构在行政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
(2)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的联系
①行政伦理包含着行政道德。根据对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内涵分析可以发现,行政伦理概念的外延要大于行政道德的外延,其中包含着行政道德的内容。简言之,伦理是一种包含着道德,同时又高于道德的社会现象。
②两者都与人们的意识和价值相关。由于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都与人们的意识和价值相关,加之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往往联袂使用,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二者又是伯仲相连的,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常常相互替代,甚至忽视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2. 简述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答案】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指提倡将效率和公平同时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平等和效率都是很重要的,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在_者之间进行折中。折中的途径既不是效率优先,也不是平等优先,而是_者兼顾,即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2)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同时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和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公共经济,进而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的制度,借以在保持以“自利”为导向的效率的同时,通过政府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有效的宏观调节,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3. 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的一种情形。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2)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存在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因此会损害社会效率。
(3)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4)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5)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6)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7)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8)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4.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行政改革运动解决的主要问题
【答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近一个世纪之久,并被誉为是行之有效、甚至是最佳的传统或称主流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科层管理论均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在80年代的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主要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a. 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使政府“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b. 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制,鼓励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也就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的财力不足;
c. 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中引起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彻底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虽然不同的国家在改革中选择的路径和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共同的方面都表现为精简机构、削
减政府职能、放宽规制、压缩管理、政府业务合同出租、政府服务以市场为导向、打破政府垄断和公共服务社区化等措施的运用。这些措施在实践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最为根本的是,这场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反映了公共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那就是政府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政府的公共政策化本身就包含着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内容。也就是说,政府能够成为专门的公共政策制定和监督执行的部门,是以把公共管理职能转移给政府以外的社会性公共管理组织去承担为前提的。原先那种政府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和两极互动转化为通过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的中介而联系在一起,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的缓冲作用下运行。但是,政府以外的公共组织虽然担负的是政府所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却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而且也不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它在本质上属于社会的范畴,它取代了一些政府部门而承担起公共管理的职能,这也意味着社会自身实现了自我管理。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所意味着的是政府的非管理化。因为,当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转让给社会之后,政府的基本职能就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尽管这一点还只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却预示着人类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是政府职能定位的根本性改变。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开始,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是政府管理的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5. 建立行政赔偿责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行政赔偿是指除有法律明文豁免或审判豁免外,国家对发生损害性行政行为后果要承担其赔偿责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建立和完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有如下意义:
(1)建立和完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是强化国家对人民的责任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最高法律地位,确保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2)建立和完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使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和现实的保障,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真正对人民负责,有助于加强政府的公信力,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建立和完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增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有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促进行政管理法制化、科学化; 确保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强化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职能。
(4)建立和完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程,有利于加强制度防范和管理监督机制,防止违法行政,避免滥用职权,消除失职、读职,克服官僚主义,搞好廉政建设,防止和反对腐败,树立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守法、公正、廉洁的形象。
(5)建立和完善行政赔偿责任制度,国家责任增强,行政机关及行政工作人员责任减轻,有利于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摆脱沉重的政治负担和经济负担,充分调动和发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目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