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答案】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1)整车进口

由于高运费和政府进口限制,在进口数量上会受到控制。

(2)零件组装

进口成套部件在地方组装,可节约运费,并可根据当地市场进行部分技术改造。

(3)混合组装

利用进口部件和国产部件进行组装,但是必须建立在当地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一般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鼓励,会提供许多优惠条件。

(4)全车制造

全车制造只能在少数工业发达的国家进行。

2. 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及其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答案】(1)劳动费指数的概念

劳动费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成本指数大,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 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2)劳动系数的概念

劳动系数是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

(3)劳动系数与劳动费指向间的关系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 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区位的指向强。即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会愈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3. 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答案】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有:

(1)“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2)史密斯认为,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 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3)企业家的经营手段不同可造成区位模型的变化。会降低,否则就上升。可见,经营手段和能力高的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范围要比其它同行企业的范围大。因此,优秀企业家不仅在最佳

区位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而且区位空间选择范围也相对大。

(4)因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可造成的区位变化。因为空间成本曲线发生了变化,使得获得利润的边界发生了相应变化。

(5)区位决策者的行为影响区位模型。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但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如工厂创建者的居住地或出生地,是否具有可利用的空地,政府对工业开发的援助,企业家的模仿行为以及当地政府或国家的财政援助等。

4. 试述技术进步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试述高新技术与经济活动区位的关系

【答案】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己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1)新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以及新生产工具、新管理方式等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新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

(2)对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技术与知识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技术与知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明显。

二、论述题

5. 结合中国实例,分析跨国公司跨国投资区位选择特点

【答案】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带。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①选择区位

经济中心区

②区位选择原因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己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结合我国1979-1985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我国的外资投资区位也是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

(2)集中于边界地区

①选择区位

边界地区。

②区位选择原因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口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也吸引了

很多投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90%以上。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①选择区位

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②区位选择原因

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 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兔劳资冲突。中国广东、福建的海外华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其原有的社会联系。

6. 区域空间结构的一般构成要素有哪些? 试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和演化规律。

【答案】(1)区域空间结构的一般构成要素:点、线、网络和域面。

①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

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有规模等级之分。区域内各种规模不等的点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点的等级体系。

②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线可以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分成不同的等级。

③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

④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域面是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2)区域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

①极核式空间结构

a. 区域发展早期,由于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不同,在空间分布上有集聚需求的经济部门及组织就会选择区位条件相对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这样,就产生了经济活动的集聚点。

b. 集聚点在经济活动的行业构成、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区位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并由此带来发展潜力的不同。

c. 如果有个别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点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就成了区域的增长极。

d. 增长极的形成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极大吸引力。于是,就产生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从而导致区域的空间分异。

②点轴式空间结构

a. 增长极需要从周围的点就近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客观上就释放了这些点所蕴藏的经济增长潜力,使它们在向增长极提供资源和要素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益。

b. 增长极在开发周围市场时也给周围的点输送了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相应的生产技术,在提高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带来发展机会。提高了它们的发展能力,刺激了它们的发展欲望,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