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租

【答案】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地租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可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③按西方经济学理论可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及经济地租。

2. 垦殖系数与森林覆盖率

【答案】垦殖系数又称垦殖率,是指土地经过开垦变为耕地种植农作物。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土地垦殖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面积/总土地面积×100%。垦殖率即垦殖系数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

森林覆盖率也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回归预测法

【答案】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其他变量的己知值来推断预测变量的数值,因而是通过表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应用回归预测法同时需要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相互关系密切的同时序列,如两组时间顺序相同的耕地面积与

,但这种相关不能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这两组时间序列之间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

表达成完全确定的函数式。

4. 土地信息系统

【答案】土地信息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规划、计划、各种遥感图像、地形图、摔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统计处理、分析、评析、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下程。

二、简述题

5. 应当遵循哪些管理原理?

【答案】管理应遵循以下八个原理:

(1)系统原理

现代管理处于各个层次的系统之中,应当从整体着眼对待部分,使部分服从整体,同时,还

应明确所管理的对象是更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还必须考虑更大的全局,摆好自己系统的位置,为更大系统的全局效益服务。

(2)整分合原理

在整体规划下进行明确分工,又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不丁解整体的分下必然是混乱而盲目的,没有分工的整体又构不成现代有序的系统。

(3)反馈原理

管理是一种控制,必须存在着反馈问题。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在原因和结果间架起了“反向”的桥梁,在因果性和目的性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4)人本原理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应该是人以及人的积极性。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规范每个人的行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益。

(5)封闭原理

在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才能自如地吸收、加工和作功。不封闭的管理等于不成回路的电路,织成网也发不出电; 不封闭的管理等于数学上没有解的联系方程式,再多也无用。

(6)能级原理

现代管理中机构、法人都有能量问题,能量大小决定可能于事的本领大小。能量分级就是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标准,能级之间必须动态对应。

(7)弹性原理

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及随时适应客观事物多种可能的变化,以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管理所碰到问题从来小是单因素,总要涉及众多因素,其问存在着多种复杂联系。世上一切事物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管理具有不确定性,没有一定的弹性,会使管理达不到预期效益。

(8)动力原理管理必须具有强大的动力,正确运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以保证实施持续有效的管理。动力不仅是管理的能源,而且是一种制约因素,有了动力,才能保证管理有序地运动。

以上八个基本原理不是彼此孤立的,综合而灵活地加以运用,就可使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活,不断繁衍出多种适应客观变化的新办法、新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 体”

6. 如何进行面积量算?

【答案】面积量算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1)分幅量算各乡总图斑面积,用图幅理论面积进行控制和平差.

(2)分乡量算各村总图斑面积,用乡平差后的总图斑面积进行控制和平差。

(3)分村量算碎部(地类)面积,用村平差后的总图斑面积进行控制和平差。

(4)当一幅图的各类土地面积全部按规定量算后,就按本图幅由碎部分村逐级向上统计、汇总和校核。

(5)当某一乡的有关图幅的面积全部按规定量算后,分地类按行政单位逐级向上统计、汇总量算的结果。

简单地说,就是分幅由总体到局部进行控制量算、平差,按行政单位由下而上逐级统计、汇总。常用面积量算方法有解析法、图解法、力格法、求积仪法、概率求积膜片法、沙维奇法和光电测积法。

7. 土地与建筑物存在怎样的权利关系?

【答案】(1)土地与建筑物均为法律上的不动产。因建筑物定着于土地,为了维持既存建筑物的完整与经济价值,有关土地或建筑物的法律行为,必须是在土地与其上建筑物处于物理上相结合的状态下进行。

(2)在我国,法律从未实行过建筑物所有权归属于土地所有人的附合原则。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同时也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根据宪法规定,土地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与房屋的公民个人所有之间,可以并存,即法律承认建筑物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可以分离的原则。

(3)除此之外,还有下列规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随之转让。”“土地使用者转让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但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作为动产转让的除外。”

(4)我国法律始终将土地与建筑物视为各自独立的物,在法律禁止土地买卖的情况下,房屋买卖从未因此而受限制。现行土地使用权制度中有关土地权利与建筑物权利关系的规定,是将土

,地使用权与建筑物所有权一体化(即两个权利必须归属于同一主体)使两者不能分别转让、抵押。

因此,我国实行的是建筑物所有权独立于土地所有权但依赖于土地使用权的体制。

8. 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

【答案】(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土地资源状况:主要监测土地数量、利用状况变化,特别是耕地资源状况的变化。

②土地利用状况:主要是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行为是土地监察的重要方面。

③土地权属状况:主要是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掌握。

④土地条件状况:土地利用与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土地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发生相应的变化,应及时掌握土地条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