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石家庄经济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统计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用途利用土地的
2.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3. 土地
【答案】土地是由地球上的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土地的功能。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同时土地也是一个历史综合体。
4. 土地资源
【答案】土地资源是指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和已经开垦利用的土地的总称,除此之外,还包括这些类型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农业自然资源(水、气候、生物)赋存和依附的基础。土地资源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
二、简述题
5. 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答案】掌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五种方法进行相关的评价:
(1)直接比较法
直接测算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求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此法宜于各地区、部门、个人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应用此法测算的结果是反映土地利
用平均经济效益。
(2)增量分析法
此法是根据劳动消耗的增减与劳动成果变化来评价经济效益。可以找出经济效益升降的原因和劳动消耗的最佳状况与临界点。应用此法测算的结果是反映土地利用边际经济效益。
(3)动态分析法
在增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连续多点抽样考察,建立土地利用的函数模型,实现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连续动态分析。通过微分运算,借以准确地判断最大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水平。
(4)总体分析法
可以用一定幅度的总体评价来考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仍以上面模型
x 的变化幅度在A~B限度内,则通过积分运算求出:
为例,设
运用上列模型
(5)相关因素法 ,当x=120~180之间时,求出M=1532.2
系统分析法就是把各项影响土地生产率的费用投入与土地利用的成果构成系统,通过抽样统计和数理统计分析,反映出各生产投入要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对土地利用成果的影响,建立反映这种数量影响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分析求出各个要素与土地利用成果的相关性,从而测得土地利用中各种劳动耗费与土地利用成果的经济效益。
6. 我国在土地管理中应如何运用生态规律?
【答案】(1)生态规律主要包的内容
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规律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②生态演替规律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有顺序、有规律、有方向和可以预见的过程。
③生态系统循环和再生规律
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的运转,总离不开一定的能量、物质和信息。能量、物质和信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④生态平衡规律
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换,
使系统内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土地管理中生态规律的运用
在土地管理中运用生态规律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收获量小于净生物生产量
根据自然资源分类,生态系统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但是,可更新性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收支相等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才能成为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态系统中收获产品的数量不能超过它的生产量,这是开发利用和管理各类生态系统必须遵守的生态平衡规律,也是生态系统的生态阈限。
②调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在自然界中,不论森林、草原、荒漠、沼泽,或农田、人工林、饲料地,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土、气、热等非生物成分组成的。这些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能量与物质流动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综合体系。生态系统里某一成分
,因此,调整生态系统的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成分产生相应的变化,即“挪一子而牵动全局”
整体性是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时应遵循的原则。
③充分运用生态因子区域分异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水、二氧化碳和矿物元素等生态因子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点。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相对稳定约占0.03,矿物元素在各地岩石中儿乎均能被找到。但是,主要生态因了太阳能的数量却受纬度的高低、云量的多少、海拔的高度等多种因素所制约。大气中水分多少也往往与距海远近有关。热能和水分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从而使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特点。
④创造生物生产力更高的土地生态系统
人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能破坏旧的生态系统,也能创造新的生态系统。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的需求,决可、能消极维护生态系统的面貌,坐等大自然恩赐,而是努力探索生态系统及其平衡的各种规律,进而去创造生物生产力更高的新的生态系统。
7. 简述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答案】(1)数量特征
①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
俄罗斯(1770万
亿)和加拿大(997万统计结果,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30亿
居第二位。
②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土地面积0.784hm , 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2.32
面积。.186h 时,仅为世界人均林地面积0.7172,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仅次于,居世界第二位。据199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9.5%,居第四位; 林地面积2.28,占世界牧草地面积的7.8%,,占世界林地面积的5.5%,居第五位; 草地面积2.66亿的33.5%,是美国的15.1%,加拿大的7%, 澳大利2亚的3.9%,俄罗斯的12%人均耕地0.106h 澎,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236hm 的45; 人均林地的26%,人均牧草地面积0.217,仅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