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832教育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包括哪些群体?
【答案】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可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1)学校内部公众关系管理
内部公众关系的管理也可以称作雇员管理或员工管理。目前我国中小学内部公众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学校行政管理者与教师
a. 沟通内容。包括:学校目标和使命、学校在竞争中的排序和位置、教学改革情况、先进人物及其贡献、教职员工新闻、教职员工生活和福利情况等。
b. 沟通形式。主要有会议沟通、员工发展方案、合理化建议制度、内部出版物、公告、信件等形式。
②学校与学生的下式沟通
学校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相互关系的改善,意味着学校必须改造目前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完善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机制。其双向沟通的主要形式包括学生会、学生意见调查、学生大会、学生出版物等。
③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a. 语言的使用技巧。包括:叙述时使用人称代词; 正确使用提问方式; 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少用疑问句,正确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
b. 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包括肢体语言、空间语言和类语言的使用技巧等。
(2)学校外部公众关系管理
学校外部公众主要是指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那些目标公众,包括学生家长、社区、特殊公众、政府、媒体等。
①学校与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是学校的首要公众和重要公众。学校必须管理好自己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在其中至关重要。
a. 教师与家长的协作关系。当前,我国中小学亲师沟通的实践特点是:其一,作为公共关系发起者和经营者的学校和教师,常常担心家长的介入会扰乱学校秩序,干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其二,家长有了解学校及孩了成长的渴望,但主动性不够; 其三,体力支持积极,脑力贡献和财力白愿支持不足; 其四,亲师沟通具有间接性。
b. 学校与家庭沟通计划。主要有:一是邀请计划,学校常用的有定期邀请开会、学校有计划地
进行邀请参观、邀请家长委员会三种方式; 二是调查表形式; 三是家长参与学校联系计划,主要有成立家长委员会、成立研讨小组、家长会与义工制度三种形式。
②学校与社区
社区关系是学校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公众关系,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机构、地方社团组织、社区内其他组织和社区居民。教师和学生是联系学校和社区的两条宽阔的纽带。教师是第一条联系纽带。
a. 教师与社区的交流。教师与社区的交流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团体方式的社区本位沟通、学校方式的社区本位沟通、教师个体方式的社区本位沟通等。
b. 学生与社区的联系。学生与社区的联系主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性活动来进行,包括:音乐活动、体育比赛、实地考察等。
c. 社区木位的学校沟通。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方案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和互利的。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有两种模型:社区本位的学校沟通和学校本位的学校一社区沟通。学校对社区要求给予帮助的回应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制度化学校的回应一参与模式,二是非制度化学校的直接投入模式。
③学校与特殊公众
a. 非学生家长人群。非家长人群中的大部分人是关心学校及其教育的,但是大众传媒是他们了解学校情况的主要信息通道。
b. 学校与校友。校友是学校一笔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建立于校友良好关系的方式主要有:! 句校友发祝贺信、公布校友获得的荣誉、寄给校友母校的出版物等。
c. 学校与名流。建立和维护与志愿者、校友、会员、捐赠者以及潜在会员和捐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学校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
d. 学校与批评者。管理学校与批评者的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沟通,尤其是见面沟通。沟通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双方的理解和尊重感,而不是转变对方的观念。
④学校与政府
从公共关系意义上说,公立学校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行政权力的支持。在法律上,学校是依法办学主体,政府是依法行政卞体,关系平等。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却形成了上下级的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学校开展政府公共关系的口的在于: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财力支持和权力支持。
⑤学校与媒体的合作
以学校为本位,建设好与媒体的关系是学校公共关系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学校而言,学校与媒体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体本位的合作——即以新闻记者的需要为中心,学校为媒体着想,获得好感,累积信任。二是学校本位的合作——即以学校公共关系需要为中心,在获得好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利用媒体提升学校形象,获得更多媒体公众的好感。
2. 试述教育评价的各个环节及其要求。
【答案】(1)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化。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关键。
①制定指标应把握的几点特殊要求
制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教育评价的一般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几点特殊的要求: a. 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他指标相互重叠。
b. 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 另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
c. 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尽量使用行为化、操作化的语台,以便采用适当方法获得较为直观、便于处理的信息。
d. 指标应有可行性。指标设定的水平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有群众基础,为他们所认同,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便操作。
②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指标体系设计大致分为两步,即分解目标和制定权重。
a. 分解目标是将总目标解析为层次分明、可测量的具体指标条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几步:研究目标结构,将一级目标逐个列出; 将每个一级目标逐层分解,可列为第二级、第三级目标,直至定出可测量、可操作的末级指标; 分解后,再从总体上审查指标是否合理。
b. 制定权重是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其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而赋予一定的价值,它是以小数值来体现的,在0-'1之间取值,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权重之和为1。权重的分配方式可以有两种:直接分配和分级分配。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也有两种:专家会议法和简化特尔裴法。专家会次法是邀请一批专家开会共同讨论指标权数的确定,大家面对面交换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看法; 特尔裴法是专家背对背、以匿名方式展开讨论确定权重的一种方式。
(2)选择恰当手段获得信息
在教育评价中,一般常用的获得评价信息的手段有考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动观察法、问题情景法、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要严格遵循科学程序进行。
(3)质量信息的分析
在对各项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质量进行考核或调查而获得必要的信息之后,就要对所得资料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和评价,寻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结论,作为实施质量控制的依据。学校质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联系的两种类型:状态分析和因果分析。前者是对质量现有状态的初步分析和判断,带有描述的性质; 后者是对影响质量的原因进行分析,带有推断的性质。
(4)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和建议
质量改进建议应该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因人因地制宜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改进期望,所提要求应尽可能与被评价者或部门直接交换意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