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知识之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答案】“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基本论点,即“以无为本”。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产生于“无”。万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须保持其本体“无”。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王弼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2. 《达庄论》

【答案】《达庄论》是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的哲学著作。阮籍认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在天地之中,可称之为“一体”这也是《达庄论》的主题。虽然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但皆是“一气之盛衰”统一于“自然一体”的气。他力图证明,人在实质上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达庄论》还对儒家学说进行批评,说其是分别名分、“分处之教”赞同庄周“自然一体”的思想,认为理想的至人应该能够泰然的面对生与死,完全顺其自然。

3.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4. 反因

【答案】反因是方以智对世间万物的一个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是相互依存的,即“相反相因”也可以称为“反因”。一切相互对待的事物或方面都是极其相反的,而这两面却能够相互依赖,关键在于它们处在一个共同体中,而每一个共同体内部必然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方以智甚至说,相对待和无对待也是相反相因的,“相对待,谓之反因,无对待谓之大因。”即大因和反因也是相反相因的,不过这个相反相因比反因中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要更进一层,可以说:“无对待就在对待中。”但是方以智最终还是认为应该超越这些差别,这和他“随”、“泯”、“统”的观念是具有统一性的。

5.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6. 董仲舒

【答案】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他的主要思想有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治国。“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这一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重要的贡献。董仲舒认为,严刑峻法小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以德治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7.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8.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二、简答题

9. 简答“万物莫不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1)翻译

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扪心自问,没有什么比掌握实实在在的道理更快乐的。

(2)含义

孟子认为天地万物都为我所见、为我所识,于是天地万物我具备了。“万物备于我”是充满主体意识,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表明了认知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这是儒家认知与实践、知行合一的认知面,强调熟知万物之理的重要性。

10.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1.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